摘要:曾几何时,上海滑稽戏红遍江南,是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剧场里座无虚席,收音机里传出的滑稽段子,是上海人生活里最熟悉的声音。《七十二家房客》《活菩萨》等经典作品,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那些幽默诙谐的上海方言对白,是无数人快乐的源泉。可如今,曾经辉煌的滑稽戏却陷入低谷
曾几何时,上海滑稽戏红遍江南,是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剧场里座无虚席,收音机里传出的滑稽段子,是上海人生活里最熟悉的声音。《七十二家房客》《活菩萨》等经典作品,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那些幽默诙谐的上海方言对白,是无数人快乐的源泉。可如今,曾经辉煌的滑稽戏却陷入低谷,观众寥寥,商演上座率不足三成,这巨大的落差,不禁让人追问:滑稽戏怎么就沦落至此?
语言根基动摇,传承之土贫瘠
上海滑稽戏与上海方言紧密相连,就像鱼离不开水。上海方言里独特的词汇、发音和表达方式,是滑稽戏制造笑料、传递情感的关键。像经典的《宁波空城计》,靠宁波方言的特色与上海话碰撞出喜剧火花。但如今,上海话的使用场景和人群在逐渐减少。调查显示,上海初、高中生家庭交流用普通话的比例远超上海话,不少青少年基本能听懂上海话,却不太会说。当年轻一代对上海话越来越陌生,滑稽戏里那些依赖方言谐音、节奏和独特表述的笑点,就难以被理解,失去了引发共鸣的基础,观众群体也随之不断萎缩 。
传播渠道变革,舞台光芒黯淡
在过去,开着收音机听滑稽戏是上海人的生活日常,放学回家边吃饭边听广播里的滑稽段子,是70后、80后的集体记忆,滑稽戏也借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走进千家万户。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传播格局。如今,短视频、网络综艺等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散。相比之下,依赖传统广播、电视传播的滑稽戏,难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抓住观众眼球。年轻观众更倾向于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刷短视频获取娱乐,不再守着固定时间听广播、看电视里的滑稽戏,滑稽戏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被大大削弱 。
创作内容滞后,笑料难戳痛点
上海滑稽戏靠“噱头”逗观众笑,可如今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飞速,新的热点和笑料不断涌现,网络段子手和网友们创造的搞笑内容,短时间就能传遍全网。相比之下,滑稽戏脚本创作周期长,更新慢,很难跟上网络时代的节奏。以前,滑稽戏“噱头”还能从古代笑话集挖掘素材,可现在网络笑话更新换代太快,传统创作方式根本追不上。观众接触了大量网络流行的幽默内容后,对滑稽戏里老套的“噱头”不再买账。比如一些滑稽戏还在围绕邻里纠纷、家长里短等老话题创作,缺乏对当下社会新现象、新问题的关注和调侃,难以戳中现代观众的笑点和痛点 。
人才青黄不接,团队后继乏力
当前,滑稽戏演员年龄结构老化严重,上海滑稽剧团专业演员平均年龄超45岁,年轻演员占比不到20% 。老一辈艺术家如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等相继离去,带走了宝贵的表演经验和艺术风格。而年轻演员中,很多是外地来的,上海话说得不够地道,影响表演韵味。而且,不少青年演员为了生计和曝光度,频繁参加综艺节目、走穴演出,荒废了基本功。编剧人才也十分匮乏,没有好剧本,就难以产出优秀作品。以前有周正行、缪依杭等优秀编导,创作出大量佳作,如今他们老去或淡出,却没有新人及时补上,导致滑稽戏创作后继无人 。
滑稽戏的衰落,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某一个因素导致的,而是语言环境、传播方式、创作内容、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让滑稽戏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在坚守方言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年轻人才,创作出贴合现代观众生活和审美的作品,重新找回观众的喜爱,让这门海派艺术在新时代舞台上再次绽放光彩 。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