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不虚假,车企没法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4:03 1

摘要:6部门联合开展汽车行业虚假宣传、抹黑对手、“拉踩”引战等乱象的专项整治行动,势头不小,引发业界关注。但人们最关心的是,这次整治会不会像此前有关部门对此乱象多次出手的那样,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

——车市热点问答(第301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

它们已经被自己曾经屡试不爽的虚假宣传绑架了、反噬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玩下去,而过于宽松的监管环境,也容许它们继续顶风作案,所以,才会屡禁不止。

6部门联合开展汽车行业虚假宣传、抹黑对手、“拉踩”引战等乱象的专项整治行动,势头不小,引发业界关注。但人们最关心的是,这次整治会不会像此前有关部门对此乱象多次出手的那样,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

网通社:6部门《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公布以后,业界的反应似乎不那么强烈。毕竟,今年以来,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中消协、中汽协、中广协等部门,纷纷对汽车行业虚假宣传等乱象做出强硬表态,或推出治理措施,除2月份外,每个月都有。但真正受罚的案例屈指可数,而且都是小不点,那些明显影响力大的要案,一个没有,一些涉案大户反而敢于接二连三地顶风作案,这种情况很让人失望。这次6部门出手,会不会又是一次“狼来了”的呼喊?

何仑:我看,这次要像是要动真格的,原因就是有关部门之前的多次表态和措施基本没用,像你刚才说的,顶风作案的大有人在,再不动真格的,有关部门的威信就成了大问题。

你看6部门《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对一个行业进行这样的“专项整治”,以前还没听说过,世界汽车史上恐怕前所未有。可见,汽车行业至少是在虚假宣传这方面,已经泛滥成灾到了什么程度,让人忍无可忍了。这一点,有关部门应该是清楚的。

网通社:具体看,比如说固态电池,迄今已有至少15家主流车企公开宣布固态电池汽车的量产或测试计划,2025年甚至被炒作成“固态电池元年”,但最近,有专业机构认为,固态电池炒作过头了,很多关键问题还没解决;还有,有车企称新型发动机热效率48%,世界第一,可降低油耗10%。有人认为,这是虚假宣传。您怎么看?

何仑:你说的这两个案例是不是属于虚假宣传,我不敢说。我能说的是,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案例,就是奔驰2007年发布的F700概念车,搭载了奔驰首创的革命性压燃汽油发动机——DiesOtto,可降低油耗30%以上。

此后,我对DiesOtto念念不忘,时不时向奔驰方面打听这款发动机的量产时间表,直到3年后的一天,奔驰一位研发负责人告诉我,最大障碍是缸内特殊的传感器,要在压燃过程中承受缸内剧烈变化的高压高温,如何保持安全、稳定、可靠和耐久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还需要时间。18年过去了,今天还有人提起这款革命性发动机吗?你能说当初奔驰是在做虚假宣传吗?

这还牵扯到马自达的高压缩比汽油发动机,也曾是业界热点话题。2013年我在广岛马自达总部采访,重点是了解当时“世界最高压缩比(量产)汽油发动机”,实现了14:1的压缩比,进入了柴油机压缩比的领域,而且还是可变压缩比,其直接功效就是扭矩提升15%,油耗降低15%。

我问在场的马自达负责开发的董事,这款发动机和奔驰的压燃发动机像是一个路数,只是压缩比还没有达到DiesOtto概念车的“压燃”水平,将来是不是也要“压燃”?回答是:是的,关键是要克服爆震,我们正在开发的下一代发动机将解决这个问题(参见《评论:大众“黄金动力组合”遭遇挑战》)。12年过去了,结果呢?

还有大众的TSI涡轮增压汽油直喷发动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发,直到2005年才开始量产,历时35年。量产后还要解决在中国水土不服烧机油的问题,折腾了好些年,没少挨骂。

同样,丰田作为固态电池技术最先进、实力最强的车企,早在15年前就开始研发固态电池,但最早也要到明年才能开始小批量生产,也是因为仍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

我想说的是,对任何一项重要汽车新技术来说,最难解决的不是设想、概念、原理的问题,而是工程和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耐久性问题,还有至关重要的成本问题,需要反复验证、不断调整改进。

你刚才提到自主品牌固态电池和发动机的最大难点,也在这里。发动机点火成功,固态电池示范装车,可喜可贺,但都只是开始,关键是验证、验证、再验证,改进、改进、再改进,直到技术比较成熟、稳定了,成本上可以接受了,才能卖给消费者,这才是负责任的车企应有的常规动作。

网通社:是这样。我们一些“遥遥领先”的新技术,缺的就是这个。有那么多的电车自燃、智障、电池超速衰减、车辆失控、断轴、黑频等等,也是因为这个。

何仑:说到这里,真是有很多话要讲。

比如,一些自主品牌“遥遥领先”的智驾技术,包括自动变道超车、自动泊车、自动召唤、自动避让、自动刹车、主动巡航等,跨国巨头们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了,我曾多次采访体验过这些新技术,包括8年前在西班牙试驾世界第一款L3自动驾驶量产车——新一代奥迪A8(参见《特斯拉生猛的教训》、《奔驰、宝马、奥迪未来谁更强?》、《面向未来的车企正在做什么?》、《驾驶员“被驾驶”?》、《大众3项最新技术揭秘》、《特斯拉的使命已经结束?》、《全新奥迪A8的遗憾与颠覆》)。但为什么在中国,它们的相关技术显得比自主品牌落后很多?

为了国家安全,我们对跨国巨头在华采集数据出境有严格限制,而海量本地数据是智驾技术本土化必须的三大要素之一,这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跨国巨头对新技术应用必须做好常规动作,而我们一些企业胆子太大,敢把不成熟的技术推向市场,拿用户做免费甚至倒贴的小白鼠,还大言不惭地忽悠说,这是先进的互联网思维——通过“用户参与”,不断修改、快速迭代、日臻完善(参见《“高阶智驾”,车主成倒贴的小白鼠?》)。

问题是,因此而出现的各种恶果和代价,大都被消费者自己吞了下去,企业则在各种明里暗里的保护下,通过无限采集相关数据用于进一步开发、迭代,继续“遥遥领先”。这是跨国巨头们在中国和我们一些车企没法比,也不敢比的(参见《传统车企重新确立价值标杆?》、《哪家跨国车企丢了魂?》)。

再看固态电池,应该很有希望替代不安全的锂电池,有力促进电车的可持续发展,但怕就怕各路车企一窝蜂地推出未经高标准验证的固态电池车,争先恐后地遥遥领先,拿用户做小白鼠,让那些技术还不成熟或假冒伪劣的车横行市场、泛滥成灾,彻底摧毁固态电池原本很高的技术门槛,把固态电池卷烂,最终让汽车消费者谈电色变,毁了中国汽车的电动化转型(参见《三重利好,燃油车重整山河?》、《车市卷入死循环?》)。

网通社:撇开刚才说的两个问题,您认为虚假宣传、“拉踩”对手这种已经明确被禁止的手法为什么会屡禁不止?

何仑:主要是因为一些虚假宣传大户通过洗脑式宣传,用所谓先进的互联网快速迭代思维,成功颠覆了汽车应有的传统理念、标准和价值,改变了不少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让它们能够以新奇制胜,不断收割,以至于它们对此已经患上了依赖症。

另一方面,被洗脑的目标用户已经习惯于用它们灌输的互联网快速迭代思维标准,来衡量它们的产品是否有足够亮点,是否足够刺激,这就要求它们必须快速不断地推陈出新,来满足这些用户的胃口。但实际上,短时间内即便是粗制滥造,也出不了那么多新东西,能忽悠的差不多都已经忽悠过了,所以,没有新东西,也要忽悠成新东西,否则,就吸引不了用户,就会没了流量,也就活不下去了(参见《车圈第三大歪风邪气:遥遥领先,主要靠蒙》、《车圈里的嘴炮与唱衰》)。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世界汽车工业史上的一道奇景:一些诸如防晒、转向灯自动关闭、脚控开启后备箱盖等老式功能,被煞有介事地当作新事物拿出来炫耀,把一群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车载油条螺蛳粉挂钩、纸巾盒、大桌板、钓鱼、跳舞、火锅、衣帽间等拿不上台面的杂物,居然能被忽悠成豪华配置,还是“车规级”的,观众喝彩不断。对这种荒诞,我看到最多的评语是:它们已经黔驴技穷了。

显然,它们已经被自己曾经屡试不爽的虚假宣传绑架了、反噬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玩下去,而过于宽松的监管环境,也容许它们继续顶风作案,所以,才会屡禁不止。

现在,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关键是,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执法,不要惧怕那些企业要死给你看的威胁,接受不得不付出的也许是巨大的代价,为的是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安全、健康、可持续地活下去,让消费者免遭被坑爹的命运。

我曾多次引用了卡夫卡的那句名言,现在不妨再次引用:无论规则多么离奇荒谬不合逻辑,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遵守。因为遵守它,事后才会付出代价;不遵守它,立刻就会付出代价。

我的理解是,事后付出的代价只会更高(参见《“油电同权”为何难产?》、《智库说| 何仑:北京车展,同质化内卷到底有多可怕?》、《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电车上演最后疯狂)。

来源:网通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