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2日,第三届非公消化-内镜外科学论坛举行,围绕“围手术期内镜及消化肿瘤”主题,国内外专家分享了微创诊疗新技术、多学科协作及AI技术应用的最新进展。
4月12日,第三届非公消化-内镜外科学论坛举行,围绕“围手术期内镜及消化肿瘤”主题,国内外专家分享了微创诊疗新技术、多学科协作及AI技术应用的最新进展。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消化及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睦家北京及深圳微创消化中心李闻教授介绍了内镜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思德胶囊内镜、无线酸反流监测胶囊、一次性内镜等。其中,南方医科大学刘思德教授团队研发的“思德胶囊内镜”成为亮点——只需吞服一粒微型胶囊,通过手机APP实时操控,20-30分钟形成内镜检查和报告,有望实现胃癌筛查的“家庭化、便捷化”;一次性内镜有效避免交叉感染风险、技术性能安全稳定,更适用于居家养老场景,“未来甚至可以提供上门插管服务,应对老龄化医疗需求。”李闻教授说。
4月12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消化及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睦家北京及深圳微创消化中心李闻教授。主办方供图
针对复杂消化系统疾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腔镜外科主任医师王秋生教授与李闻教授共同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王秋生教授将其理念凝练为“软硬兼施、里应外合、内外兼修、中西融通”十六字。他强调,“传统分科模式诊疗碎片化,往往难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而内外科合作能够打破这一局限,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更加精准、全面的医疗服务。”
李闻教授表示,“如今,我们打破了以往的就医模式,患者挂微创消化中心任意一位医生的号,就能获得一站式服务,无需在各个科室间来回奔波。”这种“医生围着患者转”的模式,真正做到了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为患者提供全面而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减少了多次就诊的繁琐程序和二次手术的必要性,大幅缩短了就医时间,提高了看病效率。
4月12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腔镜外科主任医师王秋生教授。主办方供图
在谈及AI技术在消化领域的应用时,李闻教授介绍,AI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辅助医生快速完成影像判读、筛查等任务,显著提升诊断效率。但王秋生教授也客观地指出其局限性:“AI虽然能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并给出初步诊断,但目前还存在明显缺陷,比如无法承担医疗责任,更难以结合患者经济状况、家庭需求等作出人性化决策。”他坦言,未来AI或可发展为医生的“超级助手”,但在伦理与责任框架下,人类医生的核心作用至少现阶段仍难以替代。
责编:王真
主编:邱越
校对:王卓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