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黄埔军校一直是名将辈出,在这些名将之中,有一位被几乎所有黄埔学生称为 “老大哥” 的人物,他就是范汉杰。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一直是名将辈出,在这些名将之中,有一位被几乎所有黄埔学生称为 “老大哥” 的人物,他就是范汉杰。
范汉杰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他的家庭虽不算富裕,但也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父亲范之准曾任梓里公学校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范汉杰自幼便勤奋好学,怀揣着远大的抱负。
幼年时,范汉杰随父就读于西翰轩,也就是如今的大埔仰文小学,稍大一些后进入梓里公学就读。
1910年,范汉杰与三哥一同前往广州,原本打算报考黄埔广东陆军小学,可由于不熟悉粤语,最终改入优级师范附属理科学习。
1911年夏天,范汉杰考上了广东陆军测量学堂第五期的三角科天文测量班,在学堂里,他一门心思钻专业知识,学得特别扎实。
毕业后,他直接当上了广东陆军测量局的三角课课长,从这时候起,范汉杰才算真正踏上了军事这条路,1918年还成了援闽粤军总司令部的军事委员。
到了1924年,这一年黄埔军校刚创办,而快30岁的他,当时已经是粤军第六路司令了。
以他当时的地位和官职,本可以继续在军中平步青云,但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无比仰慕,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范汉杰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报考了黄埔军校。
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入了黄埔军第一期,编在学员第四队,成为了黄埔一期中年龄最大的学员,也正因如此,他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老大哥”。
当时黄埔军校正缺教地形学的教官,巧的是范汉杰特别懂测量,这跟地形学刚好对口,学校就干脆请他来当教官了。
这么一来,范汉杰在黄埔军校就有了两重身份,既是上课学知识的学员,又是给别人讲课的教官。
这种又当学生又当老师的情况,在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里,都算是挺少见的。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范汉杰并没有凭借着自己的资历和背景走捷径,而是选择了从头再来,他从排长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担任过连长、旅长等职。
1928年,范汉杰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前往德国深造,在德国的三年时间里,他先在德军下级军队,如营连排级进行实习,深入学习连排级野外演习及战斗教练的实习与指挥。
之后回到柏林,在各兵科专门学校,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五校见学。
最后阶段,他在军事高层学习欧洲战史以及对战略、政略与军制的研究。
这段留学经历,让范汉杰开阔了眼界,对军事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使他成为了军队中为数不多的军事教育方面的专家。
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加上父亲逝世,范汉杰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不久,他便患上了吐血症,于是前往庐山休养治疗。
在休养期间,范汉杰也没有闲着,他翻译了德军战斗教练小丛书与图解,这些书籍后来由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印发全国各军队,作为练兵资料,为中国军队的军事训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932年1月,范汉杰任十九路军参谋处长,跟随十九路军参加了淞沪抗战。
在这场战斗中,十九路军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奋起反抗,范汉杰也积极参与其中,为抗击日军做出了贡献,后来十九路军进驻福建,范汉杰任闽省绥靖公署参谋处处长。
1933年11月,李济深、蔡廷锴和陈铭枢带着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变”,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联合共产党、反对蒋介石,同时抗击日本侵略者,范汉杰也跟着参与了这次行动。
那时候,十九路军扩编改名叫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蔡廷锴当了总司令,范汉杰则被任命为副参谋长,同时还兼任着参谋处处长,要管不少军事上的具体事务。
蔡廷锴
然而,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攻十九路军,蔡廷锴派范汉杰亲赴厦门,与蒋介石的第三路军总指挥蒋鼎文商洽对十九路军进行和平改编事宜,希望能够保存部分抗日力量。
但没想到,范汉杰离开十九路军后,该军很快就被蒋介石消灭,余部也被改编,此后,范汉杰开始一意追随蒋介石。
这张合影里,范汉杰和蒋介石并肩而立,此时的范汉杰还不算太老,脸上没留胡子,眉眼五官看起来格外干净清晰,身形也偏瘦,整个人透着利落劲儿。
他站在一旁,身姿挺拔,精气神很足,哪怕和蒋介石站在一起,也丝毫不显局促,反倒有种军人特有的英气,看着威风凛凛的,完全能看出当年在军中的干练模样。,
蒋介石将范汉杰调入胡宗南的第一军,并将他晋升为少将军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范汉杰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经验,职位不断的上升。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范汉杰被任命为陆军副总司令,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范汉杰在辽沈战役中担任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
在这场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中,范汉杰所率领的国民党军队最终不敌人民解放军,他本人也在锦州被解放军俘虏。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范汉杰被俘时的模样,画面里的他留着一把浓密的大胡子,衬得五官格外分明,浓眉下的双眼透着精神气,单论样貌确实算得上英挺。
虽说已是被俘的处境,可他脸上没有半分慌乱,神情平静得很,站姿也端正,不见狼狈之态,反倒有一种镇定自若的感觉。
这样一个严肃淡定的范汉杰,也有幽默风趣的一面,在辽沈战役中被俘后,有关人员例行问话登记。
问及其家庭情况时,范汉杰故意唉声叹气地说:“吾一人死不足惜,一个班加一个排亦无生计矣!”
当有关人员不解,再三追问时,范汉杰才朗声道:“老婆一个班,子女一个排,若我不测,老婆子女何以为生。”
他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人一时哄堂大笑,在战俘管理所期间,他还闹出了“报告大便”及“写遗嘱”等笑话,成为了当时功德林监狱里的知名人物。
此外,范汉杰还善于标新立异,他在家乡建了一座外形像火船头的火船屋 “杰庐”。
在客家人的文化中,戏称女人为船,范汉杰的这一做法被认为犯了风水大忌,但也正因如此,火船屋“杰庐”显得非同凡响,后来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被俘后的范汉杰,被关押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这一改造就是十二年。
在功德林监狱中,范汉杰积极配合改造,他认为自己有重生的可能,于是把过去长期留着的长胡子剪了,还保持着写日记、看书的习惯。
他阅读了辩证唯物论、社会发展史、高等代数、微积分等方面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
由于范汉杰在改造期间表现积极,1960年,他被特赦,成为了第二批被特赦的战犯。
特赦后,范汉杰被安排在北京市郊区红星人民公社园艺队工作锻炼,锻炼期满后,他回到北京。
并与其他第二批特赦人员一起,得到了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人在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室的接见与鼓励。
之后,范汉杰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被分配在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工作,负责审阅东征、北伐、抗日方面的稿件。
经历了大半辈子风雨的范汉杰,早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画面里的他已是十足的老人姿态,虽说脸上没爬太多明显皱纹,看着不算显老,但那股藏不住的疲态却很真切。
他的眼神少了往日的干练,脸颊也没了年轻时的饱满,整个人透着股历经世事的倦意,一看就知道是被岁月磨出了风霜。
从1962年至1966年,他共审核稿件数十万字,自撰亲历资料数万字,为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说完范汉杰的战场经历,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子女后代,他的孩子也是相当多,范汉杰有一妻一妾。
妻子童绩华是广东大埔人,为他生了子女九人(一说七人);妾林剑锋是福州人,也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重孙女,生子女三人(一说四人)。
他的子女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林剑锋所生之子范大胜,担任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主任工程师、美国陆军车辆研究中心顾问等职。
1985年还任联合国开发总署高级顾问,他曾赴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工业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及长春汽车制造厂讲学。
女儿范大蓉在南美任工程师;儿子范大潮在台湾基隆港务局工作;还有一人在台北工作,叫范大英;一人在梵蒂冈工作;其余子女也均大学毕业,具体情况不详。
1976年1月16日,范汉杰因病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逝世,享年80岁。
范汉杰去世后,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来,他旅居美国的儿子范大胜代表全家回到北京,把八宝山骨灰盒里的一半骨灰带去了台湾安置。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范汉杰“一半骨灰留在大陆,一半骨灰去了台湾,埋骨两岸”的说法。
人民网——盘点建国后被特赦的知名人物及去向【9】2015年08月26日
抗日战争纪念网——范汉杰2018-12-07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