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汉独守祖传手艺 年轻人都笑他过时 县长上门一跪让全村人傻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09:01 1

摘要:王老头今年六十三了,村里头年纪比他大的也没几个。按说这个年纪,儿孙满堂,在家享享清福也就是了。可王老头不成,他还在坚持着祖传的手艺——捏面人。

王老头今年六十三了,村里头年纪比他大的也没几个。按说这个年纪,儿孙满堂,在家享享清福也就是了。可王老头不成,他还在坚持着祖传的手艺——捏面人。

每天早上六点,王老头就摇摇晃晃骑着那辆吱嘎作响的老式永久自行车去集市。他的工具箱是木制的,表面被磨得锃亮,像是给人上了蜡一样。工具箱左上角贴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火车票,是他唯一一次出远门去看儿子时的纪念。

他把那张小木桌支在街角的梧桐树下,旁边放着一只尿素袋缝成的小马扎。那袋子原本装过化肥,上面印着”增产”二字,只是现在已经被磨得只能隐约看出一个”产”字。

王老头的面人手艺是祖传的,从他爷爷到他爸爸,再到他自己,已经传了三代。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在集体食堂那会儿,王老头爹的面人可是方圆十里有名的。据说县革委会主任的闺女过生日,都是特地让王老头爹去捏十二生肖面人助兴。

那时候王老头刚十多岁,跟着爹学手艺,眼看着这门手艺在村里头吃得开。可这些年,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人们热闹的方式越来越多,玩具店里的洋娃娃、变形金刚,再到现在孩子们人手一个的平板电脑、游戏机。谁还稀罕这面粉捏的小东西?就是卖给游客,人家也就是拍个照,没几个真买的。

“王大爷,又出摊啊?您这手艺是真顽固!”小李从他摊前经过,笑着打招呼。

小李在镇上开了家网店,卖些农产品。去年在县里电商培训会上还得了个奖,村里人都羡慕得很。

“哎呀,老了老了,手痒痒,不捏点东西浑身不舒坦。”王老头笑呵呵地回应。

他把准备好的面团放进摊前的铁盒里,盖子上还有一个锈斑,形状像个歪歪扭扭的小马。他每次看到这个锈斑都要停顿一下,仿佛在看一幅画。

其实王老头心里清楚,这手艺恐怕是断在他这儿了。他儿子王建国在省城一家国企上班,小日子过得不错。去年过年,建国带着儿媳妇回来,看王老头还捏面人,直摇头。

“爸,您这手艺赚不了几个钱,又累人,早该歇着了。”建国劝他,“您这么大年纪了,别再折腾了。”

儿媳妇小张也帮腔:“是啊,爸,您这手艺太落后了,现在谁还买这个啊?”

王老头不吱声,只是埋头捏了一个小兔子给他们的孙子小宝。小宝倒是挺喜欢,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然后放进嘴里咬了一口,咧嘴笑了。

“诶呀,不能吃!这是玩具!”儿媳妇赶紧阻止,把面人从小宝手里拿走,扔进了垃圾桶。

王老头笑了笑,没说什么,只是在那天晚上,他坐在院子里的老柳树下抽闷烟,一支接一支,滤嘴堆了一小撮,像是老树根上长出的小蘑菇。

除了面人,王老头的宝贝就是那个红木工具箱。箱子里头各种小刀、小铲、针线,整整齐齐码在一块。最珍贵的是那把小刻刀,据说是他爷爷那辈传下来的,刀把上刻着”匠心”两个字,字迹已经模糊,但依稀可辨。

王老头记得,十年前有个从城里来的收藏家,出价两千块想买他这套工具。那会儿两千块可不少了,王老头的退休金一个月才几百。但他没卖,只是摇摇头,说这不是东西,是手艺,卖了就没了。

收藏家不解地看着他,最后只买了一个小面人,临走时意味深长地说:“老人家,时代变了。”

是啊,时代变了。王老头也知道,但他就是放不下这门手艺。这不仅是手艺,更是记忆,是情感,是与逝去亲人的联系。

每当王老头捏面人时,他仿佛又看到了他爹站在那里,教他如何用手指轻轻捏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如何用小刀在面人身上刻出细致的花纹;如何用颜料点出面人的神韵。这些记忆太珍贵了,比什么都珍贵。

集市上,王老头摆好摊位,开始捏一个小老虎。三月初,天气还有些冷,他的手指有些僵硬,但动作依然灵活。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面团上轻轻揉捏,不一会儿,一只威风凛凛的小老虎就成型了。

“王大爷,给我家小孙子捏个猴子呗!”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隔壁李婶。她家孙子今天从城里回来,她想买个面人给孙子玩。

“行啊,李婶。”王老头笑呵呵地应下,开始捏起猴子来。

不一会儿,一只调皮的小猴子就捏好了。王老头还特意在猴子手里加了个小桃子。李婶很满意,掏出五块钱递给王老头。

“不用不用,李婶,拿去给孙子玩就行。”王老头摆摆手。

李婶硬是把钱塞进了王老头的口袋:“这是规矩,不能破。”

这么多年,王老头的面人价格一直没变,还是五块钱一个。村里人都说他傻,物价涨了这么多,他还是这个价。但王老头不为所动,在他看来,面人就值这个价,多了不合适。

过了中午,集市上的人渐渐少了。王老头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手里的半截烟头明明灭灭。他的身后是村口那棵老槐树,树干上钉着一块写着”卫生示范村”的牌子,牌子边缘已经翘起,露出里面生锈的铁钉。

“王师傅!”

一个年轻人走到他跟前,手里拿着相机,开口就是普通话。

“您好,我是做短视频的。您这手艺很传统,能不能让我拍一下?”

王老头听不太懂,但大概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点点头:“拍就拍吧,不过别耽误我做生意。”

年轻人乐了:“您放心,我们可以边拍边聊。对了,您这手艺学了多少年了?”

王老头想了想:“五十多年吧,从我十岁开始学。”

“哇,那可真是宝贵的非遗技艺啊!您现在有徒弟吗?”

“没有。”王老头简短地答道,手里开始捏一个小兔子。

“为什么不收徒弟呢?这么好的手艺不传下去多可惜啊。”年轻人一边拍一边问。

王老头叹了口气:“谁学啊?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学这个?一天到晚捏面粉,脏手又累,还挣不了几个钱。”

“那您儿子……”

“他在城里上班,比我强多了。”王老头打断了年轻人的话,脸上露出一丝骄傲。

年轻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不再追问,只是专心拍摄王老头捏面人的过程。

那天晚上,王老头回到家,发现院子里停着一辆黑色轿车,车牌是政府的。他愣了一下,想起来最近村里在搞危房改造,可能是来查看他家房子的。他家那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土坯房,虽然他一直修修补补,但确实有些老旧了。

刚推开院门,就看见村支书老张和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坐在他家堂屋里。老张一见他回来,立马站起身:“老王,你可回来了!这是咱们周县长,专程来见你的!”

王老头有些懵:“县长?见我干啥?”

那个五十来岁、西装笔挺的男人站起身,面带微笑地朝王老头走来:“王师傅,您好啊!我是周明,县里的。今天特地来拜访您。”

王老头赶紧把手在裤子上蹭了蹭,伸出手去:“县长您好,您好!家里乱,别见怪。”

周县长握住王老头的手,认真地看着他:“王师傅,我今天是冲着您的面人手艺来的。”

原来,那个拍视频的年轻人把王老头捏面人的视频发到了网上,意外地引起了很大反响。视频被一些文化保护机构和媒体转发,引起了县里的注意。周县长是个文化爱好者,看了视频后,对王老头这门祖传手艺产生了极大兴趣,便亲自来访。

“王师傅,您这门手艺是咱们县的宝贝啊!我们打算把它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争取申报省级、国家级。您看,您能不能担任这个传承人?”周县长说。

王老头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非物质文化…啥?”

村支书老张在一旁解释:“就是说你这手艺很值钱,是文化遗产,县里要保护,还会给钱支持。”

“给钱?”王老头更迷糊了,“我捏个面人,还有人给钱支持?”

周县长笑了:“不只是钱的问题,王师傅。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如果申报成功,县里会给您一笔补贴,还会帮您设立工作室,支持您培养徒弟,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王老头心里”咯噔”一下。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捏的面人还能有这么大的价值。他只是觉得,这是爹传给他的,他不能丢了,就这么简单。

就在这时,周县长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举动。他站起身,走到王老头面前,突然单膝跪地,双手接过王老头放在桌上的那个工具箱,恭敬地说:“王师傅,我代表县政府,恳请您担任我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艺术’的传承人,把这门宝贵的手艺传承下去!”

屋里一片寂静,连呼吸声都听得见。王老头愣在那里,老脸涨得通红,不知所措。

村支书老张也傻了眼,县长亲自上门,还行这么大的礼,这在村里绝对是头一遭。

“这…这使不得啊,周县长,您这是干啥呢?快起来,快起来!”王老头慌忙去扶周县长。

周县长站起身,郑重地说:“王师傅,我们县里最近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您的这门手艺,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我们计划在您家附近建一个’非遗文化展示中心’,以您的面塑艺术为核心,带动整个村的发展。”

王老头还是有些迷糊,但他明白一点:自己这辈子坚持的东西,终于被人重视了。

当晚,村里炸开了锅。王老头家门口挤满了人,都想一睹县长光临的盛况。更让人震惊的是,县长亲自下跪请王老头当什么”非遗传承人”,这事传遍了全村,甚至周边几个村子都知道了。

第二天,那个拍视频的年轻人又来了,这次是和一家电视台的记者一起来的。他们要给王老头做专访,说是要把他的故事传播出去。

采访中,记者问王老头:“您坚持这门手艺这么多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王老头想了想,实话实说:“就希望这手艺别断了。我这辈子没啥大本事,就会捏这个,要是能传下去,我就满足了。”

“那您有没有想过找个徒弟?”

“想过啊,但现在这社会,谁愿意学这个啊?”王老头叹气道。

就在这时,院子外传来一阵喧哗声。王老头探头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王建国和儿媳妇小张,还带着孙子小宝。

“爸!”王建国冲进屋,激动地说,“我们刚看到新闻,说您成了非遗传承人?这是真的吗?”

王老头愣了一下,点点头:“好像是,昨天县长亲自来说的。”

王建国和小张对视一眼,脸上满是骄傲和惊讶。这转变太突然了,昨天他们还觉得父亲的手艺过时没用,今天却发现这手艺竟然如此珍贵,连县长都亲自上门请父亲当传承人。

“爸,对不起,我们以前不理解您……”王建国低着头,有些愧疚。

王老头摆摆手:“没事,你们工作忙,哪有时间管这些。”

小宝忽然抬头问:“爷爷,你会教我捏兔子吗?我想学!”

这一句话,让王老头眼眶瞬间湿润了。他蹲下身,摸着孙子的头:“当然会教你,爷爷把所有本事都教给你。”

几天后,县里正式发文,认定王老头为”面塑艺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拨款二十万元,在他家附近建设”面塑文化体验馆”。

这个消息一出,村里人都惊呆了。谁能想到,那个每天骑着破自行车去集市上捏面人的老王头,竟然成了县里重点扶持的”文化名人”?那些曾经笑话他手艺过时的年轻人,此刻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半个月后,体验馆开工建设。王老头每天都要去工地看看,虽然他对这些现代建筑一窍不通,但他就是想亲眼看着这个承载他梦想的地方一点点建起来。

工地旁边的小卖部里,几个村民正在闲聊。

“你们说,这老王头是不是走了狗屎运啊?捏了一辈子面人,现在可出息了!”一个秃顶的中年人笑着说。

“人家那是真本事,祖传的手艺,哪是咱们能比的?”另一个人接话。

“就是,你们别酸了。老王头这辈子就捏这个,再不值钱也是手艺人。你瞧瞧现在,多吃香啊!”卖部老板娘李婶子端着一盆刚洗好的碗筷,插嘴道。

“嘿,我跟你们说,我昨天看见老王头在教他孙子捏面人呢,那小娃娃学得可认真了!”

“是吗?那好啊,这手艺总算是后继有人了。”

就在这时,王老头推着自行车从门前经过。他今天刚从县里开会回来,脸上挂着疲惫但满足的笑容。看到小卖部里的人,他点点头打了个招呼,然后继续往家走。

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纸盒子,里面装着几个颜料瓶和一些工具。这是县里给他配的新设备,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他的手艺。

回到家,王老头小心翼翼地把那些东西搬进屋里,摆在八仙桌上。然后他从柜子里拿出那个老木箱子,把新工具和老家伙摆在一起,比较了半天,最后还是把新工具放到一边,拿起了那把刻着”匠心”的老刻刀。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块专门用来练手的面团,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开始捏一个小猪。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那双饱经沧桑的手在面团上轻轻揉捏,仿佛演奏一首无声的乐章。

不一会儿,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就成型了。王老头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眼神柔和而坚定。

这时,院子外传来熟悉的声音:“爷爷,我来学捏面人了!”

是小宝,跟着王建国和小张一起来了。小宝手里还拿着一个塑料小凳子,是专门为了学捏面人准备的。

王老头笑了,朝孙子招招手:“来,爷爷教你捏兔子。”

小宝兴冲冲地跑过来,在王老头身边坐下。王建国和小张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祖孙俩。

“先要把面团揉软…”王老头一边说,一边示范。

小宝认真地学着,虽然动作笨拙,但很专注。

夕阳的余晖中,一老一少的身影渐渐融为一体,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了。那些曾经的嘲笑、不解、委屈,都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有这门祖传的手艺,和它背后承载的情感与记忆,将继续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纳凉,远远地望着王老头家的院子。

“你们说,这老王头捏了一辈子面人,到头来还真成了宝贝。这世道,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一个老人感叹道。

“哎,不是世道看不懂,是咱们跟不上了。”另一个老人接话,“老王头这不叫运气,叫坚持。那么多年,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认准一条路走到底,这才是真本事。”

大家都点点头,陷入沉思。夜色渐浓,村子里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仿佛照亮了每个人心中那盏希望的灯。

在王老头的院子里,那盏老式的节能灯下,祖孙俩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见。老人的手把着孩子的手,轻轻地,柔和地,一点一点地传递着这份来自过去、通向未来的手艺。

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滞了,又仿佛永远地流淌着,将这门古老而珍贵的艺术,从过去带到现在,再从现在,带向遥远而美好的未来。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