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下午五点,天色突然黑得跟锅底似的,雷声轰隆隆滚过头顶,眨眼间大雨倾盆而下。街边刚回来的娃子、下班的大人全被浇了个透心凉,雨伞在大风里翻成了喇叭花,不过这场雨来的快,去的也快。可谁曾想,这天气竟藏着老辈人最挂心的讲究!
昨日下午五点,天色突然黑得跟锅底似的,雷声轰隆隆滚过头顶,眨眼间大雨倾盆而下。街边刚回来的娃子、下班的大人全被浇了个透心凉,雨伞在大风里翻成了喇叭花,不过这场雨来的快,去的也快。可谁曾想,这天气竟藏着老辈人最挂心的讲究!
昨天的时候村里八十岁的王大爷蹲在门槛,望着天边还没散透的乌云直咂嘴:"这场雨下得正是火候啊!要是今儿个大太阳晃眼,今年麦子可要遭罪喽。"这话让我心头一紧,赶忙追着问缘由。老人家用烟杆在地上划拉出两道深沟:"老辈子传下来的话——'三月怕十六',说的就是这天的天气能定一年的收成!"
您可别小看这场急雨,老农谚里藏着大学问。"风雨三月半,丰年大有收"这话在十里八乡传了百十年。去年邻村张哥种的麦子。三月十五、十六当天烈日当头,结果秋收时麦穗干瘪得能当柴火烧。反观前年这时候下过透雨的隔壁县,稻子沉得把秆子都压弯了腰。
近五年三月十五、十六降雨的地区,夏季平均亩产比晴天地区高出23.6%。这话可不是瞎说,您瞅现在田里正抽穗的小麦,这时候来场及时雨,比后期浇十遍水都管用。更别说刚插下的秧苗,雨水里带着氮肥,比啥化肥都金贵。
隔壁赵婶家五亩油菜地正赶上盛花期,她今早站在地头直叹气:"要是今儿个出太阳,我这油菜怕是要'瞎花'了。"这话听着新鲜,细问才知其中门道——油菜开花时最忌干旱,花粉粘不成团,蜜蜂都不肯来授粉。农谚"三月十六晴,地旱麦难收"说的就是这个理。
去年三月中旬持续晴热的地区,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1.8克。您可别小看这1.8克,一亩地少说也得减产好几十斤。更揪心的是旱情引发的虫害,红蜘蛛、蚜虫见着干热天就跟过了年似的疯长。
开农资店的老刘掏出手机查天气:"说是接下来还有三场雨,看来今年真要应了'风雨三月半'的老话。"这话引得众人直点头,种了三十年地的孙大哥掰着手指算:"雨水足,该准备换大号收割机了。"
但您要以为农谚就是迷信可就错了。之前村里来过几个技术员,说发现这些老话暗合物候规律——三月十五、十六正值谷雨前后,此时降雨量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密切相关。老辈人虽不懂气象,却用百年观察摸透了这层关系。
去年开春反常的暖冬让不少年轻人质疑:"这些老话现在还作数吗?"可今年开春这忽冷忽热的天气,倒让村里人又信服起来。您看那几户非要按阳历种地的,现在秧苗比别家矮了半截。反倒是跟着节气走的,苗情看着就喜人。
不过咱也得说句公道话,农谚虽准也不能生搬硬套。就像现在的智能气象站,天天播报温湿度,配上老辈人的经验,那才叫“如虎添翼”。
来源:春暖花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