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介石和冯玉祥都是近代中国鼎鼎大名的人物,也都是极具争议和话题的人物。这二人的关系相当复杂,既是儿女亲家,又是拜把兄弟,最后却因为政见不同而幡然决裂,甚至不惜痛下杀手。
蒋介石和冯玉祥都是近代中国鼎鼎大名的人物,也都是极具争议和话题的人物。这二人的关系相当复杂,既是儿女亲家,又是拜把兄弟,最后却因为政见不同而幡然决裂,甚至不惜痛下杀手。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重温那段历史,重温蒋介石和冯玉祥的恩怨纠葛。为了抵制抄袭和搬运,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袁世凯皇帝梦破碎,在国人的唾骂声中黯然离世,留下了四分五裂的北洋军团。作为最有权势的段祺瑞和冯国璋,为了避免直接冲突只好拥护没有实权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
“府院之争”结束后,冯国璋和段祺瑞同时宣布下野,北洋元老徐世昌正式接任总统之职。不久,直奉两系结成同盟进攻皖系,从而控制了北京政权。
因为分赃不均,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双方在河北和天津一带大打出手,直系获胜后喊出“武力统一全国”的口号。不过,张作霖一直都虎视眈眈北京政权,积极在东北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1924年9月,直系军阀齐燮元与皖系军阀卢永祥爆发浙江战争,张作霖立即响应皖系出兵山海关,从而挑起了第二次直奉战争。面对战场形势和奉系拉拢,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倒戈回京,推翻贿选总统曹锟后控制北京,史称“北京政变”。
在直系政权垮台后,张作霖违背了“奉军不入关”的承诺,挥师进入北京城。凭借着绝对的军事实力,他在排挤冯玉祥后控制了政权,自任安国军总司令。
为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冯玉祥公开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不过,面对奉系和皖系的提防,他始终都游离于真正的核心权力之外,被迫同意放弃军权后前往苏联“考察国情”。
孙中山不顾个人安危拖着病体北上,刚到北京就病倒在床,最终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憾后过世。不过,他所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却留了下来,指引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革命事业。
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也曾是热血沸腾的有为青年,还因为积极声援“五卅运动”而被学校开除。当时,他深受共产主义影响,思想和行动都非常的积极向上。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大革命的势头非常好。得益于孙中山的支持,蒋介石在军中迅速崛起,还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长。不过,他在政治上的势头就不那么顺利了,甚至连执行委员都不是。
为了寻求左派力量和苏联方面的支持,也为了塑造自己民主和进步的形象,蒋介石从不反对蒋经国追求进步。而且,他还欣然同意儿子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去学习。
1925年10月19日,蒋经国以“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的化名登上了前往苏联的客轮,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当时,与之同船赴苏的还有于右任之女于秀芝、叶楚伧之子叶南和冯玉祥之子冯洪国等20多人。
中山大学是苏联在中山先生过世后专门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共双方的青年人才。学校采取小班教学授课制,主要涉及俄文、军事指挥学、苏联革命史、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马恩著作和列宁著作等内容。在蒋经国的日记中,他这样深情地回忆:
红场的大钟很响亮地敲了七下,克里姆林宫上空的天色渐渐发出红光,40多个中国青年男女整整齐齐排在大教堂面前上早操。
当时,苏联国内的生活物资也不宽裕,但还是保障了这些中国学生的一应需求,比如牛奶、面包、鸡蛋、蔬菜和肉类都能满足。不难看出,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苏方对于中国革命还是非常支持的。
在此期间,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从德国抵达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读。那一年,蒋家男16岁,冯家女15岁,两个身处异国他乡而且志向相投的年轻男女终于相遇了。
中山大学举行军训,学生们穿上了新领的苏联军装,男女同学整齐排列在院坪。就在那一刻,蒋经国盯住了女生队列中的冯弗能,目光久久不能离开,空气中弥漫着恋爱的味道。
1926年春,蒋介石以“提防叛乱”为由逮捕了中山舰舰长李之龙,而且还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并收缴全部武器。同时,他还单方面驱逐了所有的我方人员,将几名苏联籍顾问也“礼送出境”,史称“中山舰事件”。
这次事件是蒋的一次试探,可在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影响下竟然毫发无伤,此后行动越来越大胆。在左派的妥协退让下,在顽固派的积极推动下,他在军队中迅速崛起。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任命蒋某为总司令,北伐战争从广东开始。之后,冯玉祥返回国内投身革命,率领自己的旧部通过“五原誓师”加入北伐军的行列。
1926年12月,情投意合的蒋经国和冯弗能也在苏联结成了夫妻,两人各自书信通知自己的父亲。就这样,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蒋介石和冯玉祥竟然稀里糊涂成为了儿女亲家。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公开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而作为亲家,冯玉祥竟不分青红皂白公开为其助威,此事成为一生当中最大的污点。
面对这些突变的局势,苏联政府通知在中山大学学习的中国青年,要求他们认清形势和划清界限。在此背景下,蒋经国多次公开声讨自己的父亲,还在塔斯社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
作为一名革命者,蒋介石已经死了,已经走向了反革命。他曾是我的父亲和战友,现已成为了我的敌人。
由于态度坚决,蒋经国获得了苏联当局的认可,在校内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排斥。不过,冯弗能却没能与父亲冯玉祥划清界线,只得接受隔离审查,直接导致这对小夫妻劳燕分飞。
1927年6月,蒋介石和冯玉祥在北伐途中第一次会面,准备在消灭旧军阀后共同对抗汪精卫。据《冯玉祥:我的生活》这样记载:
我的车子到了砀山时距离徐州还有一站,蒋先生亲自前来相迎,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会晤。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也公开背叛革命,直接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面对各方压力,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眼睁睁看着“宁汉合流”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改组。
成功迎娶宋美龄后,蒋得到了英美两国的支持,在二届四中全会后成功复出继续担任北伐军司令。不久后,冯玉祥在河南打败奉系军阀张宗昌,他还亲自赶往前线慰问并且在郑州交换兰谱,从此结拜成为异姓兄弟。
到了1928年5月,在冯玉祥的积极运作下,儿子冯洪国和女儿冯弗能终于获准回国。之后,她嫁入北京的张姓人家后随夫前往英国学习,全国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直到病逝。
蒋经国和冯弗能的夫妻情没有存续太久,而蒋介石和冯玉祥的兄弟情则更加短暂。
1929年8月,蒋介石有意削减冯玉祥的军饷,导致部队陷入困境后士气低落。同时,双方在地盘划分上也存在重大分歧,擦枪走火事件屡有发生。就这样,蒋冯战争爆发了,所谓的金兰之谊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看到蒋介石一家独大,各地军阀都对此忧心忡忡。于是,在汪精卫的暗中支持下,李宗仁、白崇禧和阎锡山秘密联合冯玉祥,共同发起了最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
战争初期,阎、桂、冯三家占据主动权,蒋军则是疲于防守。不过,由于阎锡山拥兵自保,由于庞炳勋、石友三和刘春荣等部将叛变,冯军终于土崩瓦解。随着奉系张学良“通电拥蒋”,中原大战终于落下帷幕,蒋介石确立了自己的绝对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公然发动侵华战争,冯玉祥联络旧部方振武和吉鸿昌等人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通过浴血奋战,他们成功收复了多伦等地,表明了中国人抵抗侵略和不畏牺牲的决心。
冯玉祥在察哈尔组织的抗日同盟军,虽然取得了收复多伦等地的胜利,但却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蒋介石担心,这样局部抗战会动摇自己的地位,甚至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开始采取措施来遏制和阻挠。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限制举措,冯玉祥感到异常愤怒,你不抗日还不让我抗日!对此,他多次表明自己的态度:“我组织抗日同盟军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不是争夺个人权力和利益”。
在南京国民政府积极筹划镇压抗日同盟军的同时,日伪军也在丰宁、多伦东侧积极备战。面对内外夹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冯玉祥只好再次下野并且隐居在泰山读书,期间继续发表抗日爱国主张。
面对日本的不断侵略,冯玉祥和宋庆龄等左派人士联合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受此影响,蒋介石也只好表示同意,还邀请他出山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冯玉祥下令驻守北平的第29军誓死抗敌。不过,他本人却始终遭到蒋的猜忌,虽然是战区司令但却调不动一兵一卒。
无奈之下,冯玉祥只能待在重庆赋闲充当寓公,一直到了日本投降。面对举国的和平停战呼声,他四处奔走发声呼吁,要求国民政府支持重庆谈判。#长文创作激励计划##文史知识局#
通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终于签订了“双十协定”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为和平建国提供了可能。不过,面对蒋介石的一系列倒行逆施之举,冯玉祥开始担心内战的阴霾。
从重庆还都南京后,国民政府上下都显得喜气洋洋,只有冯玉祥心情沉重。在日记中,他只是表现出谨慎的乐观:
抗战胜利今还都后,应当欣跃又狂欢,为什么我的心头却不轻松?那是因为政局还未开明,而为了实现那一天,同胞们还需继续努力。
随着蒋介石悍然撕毁了墨迹未干的“双十协定”,下令全面围攻中原解放区,内战还是爆发了。义愤填膺的冯玉祥多次批评国民政府居心叵测,他与蒋介石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短短一个月后,冯玉祥被强令退出现役军职,以“考察水利专使”的身份被迫前往美国访问。临行前,他依然还是那个我行我素冯大将军,在《大公报》公开发表“上蒋主席书”,其中提到:
今日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要和,国内更要和。和了一切有办法,打了必有至痛至惨之结局,且打了还是要和,任便打多久到头还是和。与其将来和,何如现在就和?
抵达美国以后,冯玉祥继续自己的“反内战”主张,不断抨击国民政府专制独裁。1947年11月,他倡导成立了“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旅美联盟),旗帜鲜明地喊出了通过组建联合政府以实现和平建国。
受冯玉祥等人的影响,受战场形势的影响,美国杜鲁门政府逐渐调整了军援政策。于是,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下令将他召回,却遭到了严词拒绝,从此卸下所有公职。
1948年,随着战场形势的明显好转,《晋察冀日报》和《人民日报》先后刊发“五一口号”,号召所有爱国人士积极行动起来促成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受此感召,冯玉祥在苏联驻美大使的帮助下乘坐“胜利号”客轮回国,在黑海附近竟因为胶卷失火而遇难。
冯玉祥不幸殉难的消息传回国内,立即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有人推测系美国所为,有人推测系苏联所为,但更多人却怀疑是蒋某所为。不过,此事至今都没有明确的定论。
冯玉祥虽然遇难,但他的遗孀李德全却依然如期回国参加了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她先后担任卫生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到1972年病逝。
在冯玉祥逝世一周年之际,毛主席亲自出面为他选定墓址,骨灰埋葬于泰山的西麓。对于他的评价,后世虽然存在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对数次倒戈之事颇有微词。但是,周总理却不吝赞美之词:
冯玉祥将军是从旧军人转变的坚定民主主义战士,虽然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身上不可避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他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来源:文史不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