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野生菌类科普博主“鸡枞猎人”发布实地探访视频称,重庆南川区鸣玉镇一户村民家中7人因食用自行采摘的野生菌中毒送医,其中60岁的爷爷因症状危重,目前仍在南川区人民医院ICU抢救,尚未脱离危险;其余6名家属(包括儿子儿媳、两个孙女及一个7岁孙子)经治疗后
9月18日,野生菌类科普博主“鸡枞猎人”发布实地探访视频称,重庆南川区鸣玉镇一户村民家中7人因食用自行采摘的野生菌中毒送医,其中60岁的爷爷因症状危重,目前仍在南川区人民医院ICU抢救,尚未脱离危险;其余6名家属(包括儿子儿媳、两个孙女及一个7岁孙子)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在普通病房观察。
据爷爷的儿媳李女士(化名)回忆,中毒事件发生在9月17日晚。当天傍晚,爷爷在屋后竹林里发现一片“白蘑菇”,“菌盖雪白雪白的,菌柄又粗又短,看着和菜市场卖的平菇一模一样,她想着‘野生菌新鲜,煮汤肯定香’,就摘了小半袋回来。”李女士说,老人没多想,把蘑菇洗净后熬了一锅汤,全家7口当晚7点左右分食完毕。
“吃完大概2小时,爷爷先喊‘肚子绞得疼’,接着我爱人、娃他爸也开始吐。”李女士告诉记者,家人起初以为是“吃了凉菜闹肚子”,直到王奶奶出现头晕、视线模糊,甚至一度站不稳,才慌了神。随后,两个孙女和7岁的小孙子也陆续呕吐,最小的孩子连吐了五六次,整个人都没精神。“这时候我们才反应过来,可能是菌子有问题!”李女士说,家人立即拨打了120。
18日凌晨1时许,7名患者被紧急送往南川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介绍,经初步诊断,7人均为“野生菌中毒(胃肠炎型)”,但爷爷因年龄大、代谢慢,中毒症状最重:除了剧烈呕吐、腹泻,还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情况,需ICU密切监测;其余家属以急性胃肠炎表现为主,通过洗胃、补液及对症治疗后,目前生命体征平稳。“爷爷的情况还需观察48-72小时,毒素完全代谢后才能确定是否脱离危险。”医生强调。
“从患者描述的蘑菇特征(白色菌盖、粗短菌柄)和中毒症状(潜伏期2小时左右、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来看,基本可锁定是大青褶伞。”科普博主“鸡枞猎人”在视频中分析,大青褶伞是重庆本地常见的剧毒野生菌,俗称“青褶环伞”,常生长在竹林、树林等潮湿环境,其外观与可食用的平菇、姬菇高度相似,普通人极难分辨。“它的毒性虽不如鹅膏菌致命,但含有的胃肠道刺激毒素会导致剧烈呕吐、腹泻,若延误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弱(如老年人),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鸡枞猎人”特别提醒,近期重庆持续降雨,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但“颜色不鲜艳≠无毒”“像常见食用菌≠安全”。“大青褶伞就是典型例子,去年我市就有多起误食案例,其中老人和儿童因免疫力较低,中毒症状往往更重。”
目前,南川区疾控中心已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村落展开排查,重点巡查竹林、山区等野生菌生长密集区,并通过村社广播、微信群反复播放“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菌”的警示。
“爷爷现在还在ICU,医生说要多观察几天。”李女士红着眼眶说,“以前总觉得‘自家摘的菌子肯定安全’,这次真是后悔莫及!”医生也再次强调:野生菌中毒无特效药,预防是关键,任何“看着像常吃的菌子”都可能暗藏风险,务必做到“不碰、不尝、不煮”。
(注:文中患者姓名为化名,具体地点已做模糊处理。)
来源:健康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