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麻醉风险(Anesthesia Risk)是在麻醉处理过程中患者生理功能等方面受到比较严重的干扰而出现的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的事件,需要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防止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功能障碍甚至死亡[1]。
麻醉风险(Anesthesia Risk)是在麻醉处理过程中患者生理功能等方面受到比较严重的干扰而出现的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的事件,需要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防止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功能障碍甚至死亡[1]。
麻醉风险管理(Anesthesia Risk Management)是指麻醉专业医护人员对现有和潜在的麻醉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 以有组织、有系统地减少麻醉风险事件的发生。
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不断提高麻醉质量,提高医疗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护理风险管理(Nursing Risk Management)则是通过识别和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然后制定系统性防范措施,促进护理质量提升,它是当前护理管理者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3]。
麻醉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护理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种专科分支,存在于所有麻醉护理工作当中,有着它的普遍性和专科特殊性。
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做一定的预防性措施,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4]。
国内对医疗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而麻醉护理风险管理则起步较晚,自 2003 年以后才在少数医院护理领域内陆续开展,目前仍是医院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5]。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日益完善, 我国大多数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先后成立了麻醉恢复室 ,设立了麻醉护士岗位。
麻醉护士逐渐成为麻醉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也是围手术期患者安全保障的重要力量[7]。
但目前麻醉护理工作的开展处于萌芽状态,大多数医院仍缺乏麻醉护士[8],麻醉操作基本是由手术室护士配合[9]。
根据席娟等[10]的研究显示,手术室护士在麻醉诱导期的风险认知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风险知识”维度得分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麻醉护士的缺乏[11]。
麻醉操作大多数是由麻醉医生和手术室巡回护士共同完成,但是由于手术室护士的教育背景和知识来源与麻醉护理专业不同。
手术室护士工作后接触专业的麻醉风险知识较少,且手术室护士的主要职责是配合外科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这就给手术室护士增加了工作量,知识的缺乏和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无疑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12]。
仅复苏室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事件包括如血压异常、管道脱落、心律失常、低氧血症、呼吸道梗阻、烦躁以及苏醒延迟等[13],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麻醉护理作为麻醉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手术安全、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4]。
由于国内麻醉护士的缺失,国家在2017 年出台了相应政策[15],鼓励有条件的医院积极建立麻醉护理单元和加强麻醉护士的培养。
为解决如何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国家七部委于2018 年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16],明确提出“提升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加强麻醉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等要求。
在此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于 2019 年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17],提出具体要求和管理指标。
国家、各省市和地区麻醉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SA麻醉质量管理学组等组织修订《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2020 版)》[18],其中明确规定了麻醉护士的配比、工作范畴与麻醉相关质量控制内容。
到最新发布的《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 版)》[19],明确规定“麻醉科医护比”等具体评价医疗质量的指标。
根据相关政策制定与专家共识,国内麻醉专科护士与麻醉医师应组成麻醉服务团队,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麻醉服务。
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麻醉专科护士与麻醉医师可在某些工作范畴与培训内容上有所交叉,但双方的角色定位却完全不同。
在各自专业角度为患者提供麻醉服务,互为补充,形成一道屏障,避免麻醉风险,通过风险盲点的预防保障患者的安全[20]。
临床工作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在风险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护士应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应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及风险管理能力,有效规避风险发生[21]。
麻醉风险作为医疗风险的一种,导致的医疗事故不在少数,麻醉风险具有客观性、危险性、不确定性、突发性。
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在控制麻醉风险问题上各自承担重要的任务和角色。
因此,提高麻醉护士对麻醉护理风险的认知和管理能力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针对麻醉专科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能够明显提升其核心能力、风险意识、胜任能力,在提高麻醉专科医疗护理质量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22]。
在麻醉护士培训和麻醉护理风险管理培训方面,美国麻醉护士教育项目已有近 100 年历史,有规范的课程设置、培训方案、申请者标准、教育机构资质等要求。
有学者提出麻醉专科护士培养是麻醉护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23]。截至 2011 年,全美共有 111 个经过授权的为期 2-3 年的研究生水平麻醉护士教育项目。
国际麻醉护士联盟提出[25],合格的麻醉护士应当有能力进行麻醉药品、现有疾病、过敏和麻醉既往史等可能对麻醉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评估。
同时判断潜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循证地评估围麻醉期的风险,内容包括采取适当的安全预防措施,文件记录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标准操作程序和全球推荐的清单准备麻醉计划、设备和药物,在麻醉管理期间采取适当的措施正确识别麻醉正常和异常状态。
参与制定设备和药物使用指南、标准操作程序和检查表,参与健康教育,积极与患者沟通麻醉中存在的风险等[26]。
美国麻醉护士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 ANNA)同样也对麻醉护士在风险管理方面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和要求,麻醉护士要对麻醉药品、麻醉耗材进行风险管控[27]。
而我国的麻醉护士以麻醉配合、麻醉复苏和麻醉总务管理等工作为主,不能单独进行麻醉操作,也无麻醉处方权[23]。
但由于国外麻醉护士执业范围与国内有较大区别,故国外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内容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
我国麻醉护理教育迄今仅二十余年,起步晚,发展快,各方面还处于摸索完善阶段,各区域发展不均衡[30]。
在我国,大部分从事麻醉护理的人员都是普通护理专业毕业生,未经过麻醉护理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31]。根据我国国情和需求,麻醉专科护士培养提倡毕业后继续教育[32]。
专业师资的缺乏也是影响培训质量的一个因素[33]。目前国内对麻醉护士的能力要求、系统化课程建设和规范化培训仍没有统一的标准。
培训方式各有不同,培训方法基本为麻醉医生一对一带教、理论+技能培训、重点科室轮转等。
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加强麻醉风险管理的意义或影响因素等[34],如通过循证护理[35]、失效模式[36]、前馈控制[37]等方法和途径来加强麻醉护理风险管理,而缺乏针对麻醉护士进行系统的麻醉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的课程体系相关研究[38]。
所以,构建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麻醉护理风险管理培训课程并加以教学实践应用,对提升我国麻醉专业临床护理人员麻醉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本研究以加涅的 ADDIE 教学设计模型为理论指导。
ADDIE 模型是由研究者加涅所创立的具有科学性的一种系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非线性模型[39],主要涵盖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评估(Evaluation)5 个阶段[40],名称来源于 5 个阶段英文首字母组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分析与设计是基础,开发与实施是核心,评估是保障,5 个阶段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该模型除一般模型的共有特征及内涵、步骤化、可操作性和序列性之外,还突出表现其内循环反馈特征[41]。
课程开发者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情景,运用相关管理工具与方法对每个阶段进行具体计划与安排[42],目前国内外临床医疗护理教学培训课程建设。
例如护理实践课程设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建设、专科护士培养体系构建等[43-45],已广泛运用该模型。
ADDIE 教学模型的理论贯穿在本研究中的各个步骤,将前期分析阶段通过文献研究及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进行较详细的梳理。
其次,利用德尔菲专家咨询的方法,设计和构建麻醉护理风险管理培训课程的内容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具体的课程内容,拟定具体的授课方案,实现课程设计与开发阶段任务。
最后,开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初步应用研究,完成实施阶段任务,以研究对象麻醉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相关指标量表自身前后对照,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来源:蔡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