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12年法俄战争前夕,莫斯科出了本《1811年莫斯科省统计概述》,该书第41页有这么一段看似不可思议的话语:
1812年法俄战争前夕,莫斯科出了本《1811年莫斯科省统计概述》,该书第41页有这么一段看似不可思议的话语:
从外国运来的货物,除了在都城[莫斯科]销售外,还在俄罗斯帝国其他城市高价出售……最重要且最有利可图的贸易是对华贸易,从那里运来了茶叶、棉花和丝织品、中国蓝布(китайка,也就是西欧人口中的南京布)、生丝、瓷器等等。
总而言之,从恰克图到莫斯科一路财源滚滚。
说到底,拿破仑的大陆封锁好比是龙卷风骤然袭来,不管成效如何,连带影响必然巨大,巴黎的蝴蝶扇动翅膀,便掀起了恰克图的风暴。
对俄国而言,大陆封锁不仅令对华贸易权重上升,甚至连带素来烂泥扶不上墙的俄国制造业都短暂崛起了……
当然,大陆封锁自然不可能完全严丝合缝,伪造产地乃至船只国籍这种事情都屡见不鲜,
比如说,1809年2月25日,有位商人告知沃尔孔斯基:
所谓的制止贸易并不是对商人有害,而是对消费者有害,因为(他)本人就向海关工作人员行贿2万(卢布),让1艘载有英国货物的船通关,船上的东西都被巧妙地伪装成了普鲁士货。
但是,再怎么千疮百孔的封锁终归是封锁,给英俄贸易造成的创伤都十分严重。
入港船只必须出示通行证、产权证、船员名单、航海日志,货物必须提供租船合同、提货单、船长声明乃至原产地证明等等。
没有上述文件,就无法卸货。
比如说,1810年,有75艘号称是来自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船只载着英国产的铅、锡、马口铁抵达波罗的海沿岸的里加等港口,结果这批英国商船洗澡蟹工作没做好,同一批商船的文件里,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费总督居然冒出来两个,即便是同一个官员,签字也大不一样。
最后结果是其中63艘商船被扣。
后果显而易见,一是中俄间的陆路贸易权重上升,恰克图的边贸群体发了大财。
二是俄国内部商业和制造业得以短暂高速发展。
有位小俄罗斯(乌克兰)商人表示:
1807年签订蒂尔西特和约之后,政府禁止了大部分外国商品进口,对这些商品的需求转而由本国商品满足。因此,乌克兰的商业贸易开始增长,1807~1812年,其规模变得相当可观。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直接参与商业。1808年,我们首次将价值5万卢布的货物运至伊林斯卡亚集市,在此之前,运输的货物价值通常只有2~2.5万卢布。
《“皇帝万岁!”拿破仑的阿尔萨斯,1800~1815年》
如果说大陆封锁促进莱茵河两岸(尤其是阿尔萨斯)工商业发展算是理所应当的话,看似不起眼的俄国本土制造业也从中得益乍看起来就稍微有点匪夷所思了:
丝织品产量从1807年的193普特增长到1811年的505普特。
布厂数量从1804年的155家(2万8689名工人)增长到1811年的209家(3万6547名工人)。
酿酒厂、瓷器厂、陶器厂和火漆厂也是如此。
工厂(场)总数则从1804年的2423家(9万5202名工人)增长到1814年的3721家(16万9530名工人)……
不过,考虑到俄国此前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众多、门类广泛,这种程度的发展其实也不难理解。
来源:古斯塔夫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