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遇双春,“祭祖四不做,扫墓两不带”,指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12:46 1

摘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观念,是中国文化伦理精神的本质。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的重要时节。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观念,是中国文化伦理精神的本质。

2025年是双春年,民间素有“双春祭祖,禁忌翻倍”的说法,哪些事最好不做?

清明节其实融合了三个节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又是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的节日,故又有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别称。

如今的清明节,其实是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sì)节三者融合而来的。祭扫是寒食节的风俗,而在上巳节,人们会到水边沐浴,洗去一年的晦气,即为祓禊(fú xì)。

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每逢寒食节,人们只吃枣饼、麦糕、青团等冷食,头戴柳圈,房插柳枝,以示怀念。

在唐朝,寒食节被定为了法定假日,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唐人创造性地实行了双节同庆。

《唐六典》卷二记载,唐玄宗时有“寒食通清明四日”的规定,除了政府官员有四天连休的福利,官户奴婢在元旦、冬至和寒食这三个节日中,也有三天假期。到了中唐大历年间,“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贞元年间更长达七日之多。

宋代,寒食节被视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之一,规定“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假期。然而,盛极则衰,寒食节在唐宋达到顶峰,却也似烟火绽放尽所有光芒,很快便被淡忘。

清明扫墓“前七后八”

“前七后八”指清明节前七天和后八天,为适宜扫墓的时段。这一习俗与古代历法和阴阳观念有关。

有民间说法认为清明当日是“鬼门大开”之时,阴气过重,活人易受冲撞。部分地区认为当天是逝者“收祭”的日子,更适合远亲或无人祭扫的孤魂,直系后代应提前祭祀。

北方多遵循“前三后四”,尤其山西、河北等地;南方如福建、广东部分地区则强调“前七后八”(更宽泛的时段)。

祭祖四不做

①不在墓碑照相

很多人喜欢拍照,去哪都不忘拍照,但祭祖扫墓不可照相。

祭祖不仅是纪念祖先,同时也有敬拜,祈求的意思,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都不太合适。

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给亲人扫墓时要心存敬意,专心致志。

②孕妇避免扫墓

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老一辈人觉得冲煞对孩子不好。

从健康安全的角度来讲,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也是不宜的。

③不穿大红大紫

清明上坟祭扫,是一件庄严肃穆的事情,因此在衣服的颜色选择上,要尽量避免选择一些颜色鲜亮,明媚的衣服。

特别是红色,紫色,粉色等活泼的颜色,衣服颜色太过鲜艳,与肃穆的氛围不符合。

同时,在传统观念中,大红大紫是吉祥的颜色,与扫墓的环境不符合,也是种不敬重逝者的行为。

因此清明上坟,应当尽量选择黑色、灰色等暗色的衣服,不穿过分暴露的奇装异服,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敬重。

④不要不净身洗衣

扫墓过后身上或许会沾染一些尘土味,所以洗洗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坊间认为,这样也能洗净身上周遭的污秽。

尤其注意清扫自己的鞋子,别忘了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好。

扫墓两不带

①不带金属利器

《清嘉录》记载,扫墓忌携刀剪等金属锐器,民间认为金属属”金煞”,易割裂生者与祖先的亲情纽带,尤其忌讳剪刀、水果刀等刀具。

②不带双生供品

《岁时广记》载:”上坟供果忌双数,梨、李不可并”,具体禁忌包括:成对水果(如两个苹果)象征”阴阳成双”;梨+李组合,谐音”离、离"。

最后请保持敬重之心,遵循传统习俗,扫墓过程中勿忘爱护环境、健康生活,做一个文明祭祖者。

来源:老李唠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