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为什么只能是8x3?
文/杜小牧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成为热点——
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为什么只能是8x3?
不少家长直呼看不懂,有老师在家长群解释,写乘法算式,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
应列式为:每份数x份数=总数(相同的加数x相同加数的个数=总数)
前几天,网上一家长发帖:
今天也被女儿教育了,我问了女儿数学老师,是真的,过程错了答案对也是错。
我女儿二年级,按新教材,下图基本全错。
以前小学数学老师在讲解“3个2相加”的乘法运算列式时,通常会列出两种乘法算式:2×3和3×2,两个结果是一样的。
而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老师要求学生清晰掌握乘法算理,明确列式写法为每份数×份数=总数,即3个2相加的乘法列式为2×3,2个3相加的乘法列式为3×2,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量×份数”的认知结构,了解倍数关系。
01
为什么要这样要求?
有数学老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反馈平台上问了这个问题。
出版社是这样答复:
乘法算式的写法或者是符号表达,本身其实就是对乘法定义的一种约定,因此,这种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唯一的,特别是在有具体情境的时候。
例1教学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提供丰富的同数连加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加法算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炼出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几个几相加”表示的共同特征。所以在例1学生一开始接触乘法的意义时,教材通过实际情境只给出了一种算式,即相同加数在前,相同加数的个数在后,为的是和情境更对应,方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例2提供了圆片模型,这里的模型就比较抽象,从两个方向看可以得出两个算式(4x6,6x4),但它们结果是一致的,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实际教学时,在教学完例2之后,要求学生列出乘法算式的题目,虽然按照约定应该将相同加数写在前面,但如果学生将相同加数及其个数的位置写颠倒了,教师评价时也尽量宽松些。
02
支持or反对,家长吵翻天
有家长不理解,如果乘法有先后,那为什么九九乘法表只背一种顺序?
更多的家长认为:越来越死板,乘法都有一个乘法交换律,结果不都是一样。如果没有乘法交换律,改这么死板无可厚非,既然都有了交换律,吹毛求疵扼杀的是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对此,还有网友拿梭子蟹举例反驳——
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梭子蟹,虽然总重量相等,但两者区别很大。
评论区不少家长认为,梭子蟹这个例子有点偷换概念,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支持新教材的改变。
还有家长说自己小时候学的就是每份数x份数,算式不同,意义也不同,要强调逻辑性。这怎么不算是一种回归呢?
@茶叶蛋:我小时候读书就是这样的啊,每份数*份数。
@小章鱼小:我记得我们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教的就是要求个数在后面,我到现在一直都是这么算的。
@最美不过初见:我们80年代的上学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啊,没有觉得很麻烦。
@吃肉长大的xzh:现在的数学越来越考验语言,可能是希望培养逻辑思维吧。
@蜀山小阿姨:昨天正好在教孩子这个,一个是数,一个是量,量要在后面。
@duang了个duang:以前小时候刚学的时候老师让写单位,就很好理解了。
@yl爱:对的对的,刚刚也被我女儿教育了,说几个几的几个,要写在✖后面,千万不能写前面,说以前的教材跟现在的不一样了。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怎么样都行,就是不要改来改去的,不要从新版改旧版又改新版,三年级已经学完,二年级又改,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们习惯已经养成,建议不要再改了。
03
这些知识点跟家长小时候学的完全不一样
二年级的家长刚吐槽完乘法规则的变化,一年级的家长又来吐槽有被“凑十法”“破十法”逼疯。
上面是四种口算方法——“凑十法”“破十法”“借十法”“平十法”。
拆来借去的,实际操作下来,比直接硬算也快不了多少,因为它们也只能用于两位数的加减法。
然后为了记住这四个方法,又衍生出四个口诀,如果再花精力去背口诀……时间成本反而增加了。
很多家长觉得这些方法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小时候不是这样学的呀!
我们觉得掰掰手指就算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多这些步骤,把家长、孩子都绕晕了呀!
孩子在课上没有理解,回家做题又不会,家长当然急了。
跟家长们小时候不一样的除了数学科目,还有语文的变动。
前几个月热播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将观众拉入千年前的大唐盛世,也让“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诗句再次蹿红。
不过,对于这句话怎么读,大家却纷纷争论了起来:“骑”在这里该读“qí”还是“jì”?
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当“骑”表示“骑马的人”时,标准读音就是“qí”,而“jì”被标记为“旧读”。
很多人惊呼:“我从小就读‘jì’,怎么现在变‘qí’了?我难道上了个假学?!”
不止“骑”,还有很多你可能一直读错的“知识地雷”:
说:原读“shuì”(如“游说”)和“shuō”,现统一读“shuō”。
呆:原读“ái”和“dāi”,现统一读“dāi”(如“呆板”)。
确凿:原读“zuò”,现统一读“záo”。
荫:原读“yīn”和“yìn”,现统一读“yìn”。
框:原读“kuāng”和“kuàng”,现统一读“kuàng”。
有80后,90后的家长感概:“小时候被老师纠正读音,好不容易学明白了。现在又被孩子的老师纠正读音,感觉我们就是连字都读不明白的一代人。”
其实,不是你记错了,也不是小时候老师教错了,只是汉字的读音在这些年间发生了变化。
新教材的变化,比大家想象中大得多。
我们不能说以前的方法好现在的方法不好,只是现在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就拿数学来说,步骤虽然变复杂了,但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不再是机械地背公式。
教育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材不断更新是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和教育理念的变化。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不断学习,家长可利用网络课程、教育讲座等资源,了解新教材的特点和教育趋势,与孩子共同成长。
来源:家长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