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丰收季!放眼广袤大地,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地、多彩的果园、洁白的羊群……天山南北,到处涌动着丰收的色彩与喜悦。
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7月10日摄)(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何龙摄)
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中梁村马铃薯种植示范区,乌鲁木齐市四季旺蔬菜产销农民合作社村民齐华伟展示丰收的马铃薯。(9月18日摄)(记者陈岩摄)
乌鲁木齐县托里乡羊圈沟村,村民展示采摘的有机花菜。(9月18日摄)(记者陈岩摄)
羊毛工镇新建村米东区农业科技示范园,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9月11日摄)(记者陈岩摄)
近日,达坂城区西沟乡雷家沟村,采花工人在田间采摘雪菊。(无人机摄)(记者石磊摄)
9月9日,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三宫梁村,农户杨淑芳与夏新芝手捧采摘的圣女果。(记者石磊摄)
米东区三道坝镇天生沟村生态果园,种植户赵新慧展示香妃海棠。(9月17日摄)(记者陈岩摄)
近日,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六十户村,农户在田间查看成熟的娃娃菜。(无人机摄)(记者石磊摄)
新疆网讯(记者郭军鸽)又是一年丰收季!放眼广袤大地,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地、多彩的果园、洁白的羊群……天山南北,到处涌动着丰收的色彩与喜悦。
金秋时节,沃野流金。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丰收节采访活动正式启动。记者们深入田间地头,用笔和镜头共绘新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图景,深情记录每一张丰收笑脸背后的奋斗与希望,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一曲质朴热烈的丰收礼赞。
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羊毛工镇,连片稻田把大地染成金色。饱满的稻穗压得稻秆弯了腰。“亩产稳超650公斤,单靠水稻就能赚20多万元!”稻农马卫东双手捧着金灿灿的谷穗,眼角笑意藏都藏不住。
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抢收小麦的“战役”刚落幕。金黄的麦茬被翻进黑沃土,为下一季耕种埋下希望。
得益于北斗导航系统播种、无人机飞防等“科技神器”,这里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今年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
丰收的底气,藏在政策的温度里,也藏在科技的力量中。
今年,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为小麦种植户送上“双补贴”:每亩230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耕、种、收等关键环节还能享市场价30%的财政补贴。乌鲁木齐县首次试种规模化旱田冬小麦,就交出漂亮“成绩单”。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冬小麦更厉害,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专家验收,百亩、千亩、万亩及十万亩连片种植区单产,齐刷刷刷新今年全疆冬小麦最高纪录。这片西北沃土,正靠着现代农业的“翅膀”,稳稳扛起“西部粮仓”的担当。
农民盼丰收,更盼增收。让“粮袋子”满起来的同时,让“钱袋子”鼓起来,才是丰收的真正意义。如今在天山南北,越来越多村民发现:田里的产量涨了,日子的成色更足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土特产”做出大文章,走质量兴农之路,延伸全产业链,观念一变,满盘皆活。
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是乌鲁木齐的“菜篮子”。这里的莴笋青得冒油、黄瓜挂满藤蔓、西红柿串串通红。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聚集地”,今年这里的蔬菜种植面积达3.5万亩。
“我们村的黄瓜,咬一口又嫩又甜,早早就评上全国‘名特优新’,根本不愁卖!”种了43年蔬菜的三宫梁村村民俞天财站在地头,看着自家菜田,笑得合不拢嘴。
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园户村镇良种场社区的啤酒花基地里,碧绿藤蔓顺着支架向上爬,织成一片清凉的绿色“天幕”。
种植户桑梅一边指挥工人采收,一边举起刚剪下的啤酒花穗:“咱这啤酒花,国内大酿酒厂都抢着要!每亩产值在7500元至8700元。”
从田间到车间,从农田到景区,丰收的故事不止一种写法。
走进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田里机械轰鸣采收庄稼,生产线上设备全开、运转不停,现代农业的活力扑面而来。在水西沟镇小东沟村的南山花海基地,乡村旅游让丰收多了“烟火气”。米东区的稻田里更热闹,肥美的稻田蟹即将“出栏”,青灰色的南美白对虾在网笼里蹦跳。
春华秋实,岁月不负耕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是各族农牧民的期盼,也是天山南北最美的风景。
此刻,丰收热浪正滚滚涌动。乡亲们脸上幸福的笑容,不仅写着“天道酬勤”的奋斗故事,更映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这沉甸甸的丰收,既在广袤大地上铺展,也在每个人心里扎根。只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更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的前方!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