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长水镇的长水村吧。这地界儿可是老有来历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西魏时候,这儿就是个县城了,那会儿叫长渊县。到了唐朝武德元年,因为要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就把“长渊”改成了“长水”。这一改可就是一千多年呐!你想啊,那会儿的人多讲究,连皇上名字都得避讳,可见尊卑
先说说长水镇的长水村吧。这地界儿可是老有来历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西魏时候,这儿就是个县城了,那会儿叫长渊县。到了唐朝武德元年,因为要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就把“长渊”改成了“长水”。这一改可就是一千多年呐!你想啊,那会儿的人多讲究,连皇上名字都得避讳,可见尊卑有序的传统在咱们这儿扎根多深。现在听着“长水”这个名儿,还觉得挺有韵味儿的,比那“长渊”可是温和多了。
再说说河底镇那两个村子的事儿,可有意思了。河底村早先不叫这个名儿,人家叫“双龙镇”。为啥呢?因为村子正好处在两条河的交汇处,西渡水和崤水在这儿碰头,就像两条龙相会似的。离它不远的杨坡村那会儿叫“阳坡村”,明朝初年老杨家从山西洪洞迁过来,在向阳的山坡上安了家。后来这俩村子为了取名的事儿还闹过别扭呢。
听说在清朝嘉庆年间,两个村子较上劲了。一个自称“双龙”,一个想叫“双凤”,谁也不服谁。最后还是当时的永宁知县出面说和,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俩名字都不用,重新起!于是,“双龙镇”因为河水清亮得能看见底,改叫“河底村”;“阳坡村”因为住的多是老杨家的人,就改叫“杨坡村”。这事儿要是搁现在,说不定还得打官司呢。那时候的人多明事理,知道各让一步,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和为贵”吗?
赵村镇的小许村,这名儿听着普通,可来历却不简单。老辈人说,当年王莽赶刘秀,刘秀逃到这儿的时候,夫人马上就要生产了,后头追兵又紧得很。在这节骨眼上,刘秀对着老天爷许了愿。后来,这地儿就叫了“小许”,边儿上还有“中许”和“大许”。这个故事传了多少代了,每次听老人们讲起来,都觉得人在难处时不能没了盼头。这不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天无绝人之路”吗?
这些村名啊,乍一听挺简单,可细琢磨起来,个个都有讲究。有的记着老祖宗从哪儿来的,像杨坡村就是老杨家从山西洪洞迁过来取的;有的说着地理样貌,比如河底村就是照着河水清亮的样子起的;还有的记着老事儿,像长水村就记着唐朝那会儿避讳的规矩。
我常想,这些村名能传到现在,不光是因为叫着顺口,更因为它们记着咱们老祖宗的日子,记着他们的想头和精神。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些老故事没啥用,可要我说,这里头可有大学问呢。它让咱们知道自个儿是从哪儿来的,让咱们的根能一直扎下去。
就拿避讳这个事儿来说吧,现在的人可能觉得太讲究,可那会儿的人就是靠着这些规矩,知道啥叫尊卑有序,啥叫礼仪孝道。再比如说河底村和杨坡村那档子事儿,现在的人遇着争执,动不动就要争个你死我活,可那会儿的人就知道请个明白人来说和,各让一步,这不就是智慧吗?
还有小许村的传说,听着是个神话,可里头说的不就是在难处时不能放弃希望吗?咱们老百姓过日子,谁家没有个七灾八难的,可只要心里头存着念想,总能熬过去。这些道理,都藏在村名里头呢。
这就是咱们洛宁村名的故事,朴实得很,却也珍贵得很。每个名字后头都连着一段历史,一种活法,一份情怀。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