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地的官员得知贤士喜欢吃鱼,纷纷排队送鱼上门,想要以此讨好他。
最舒服的交往方式:分得清,靠得住,合得来
有人曾说过:“人世间真正的奢侈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在人生的旅程中,许多烦恼都来自复杂的人际关系,
最让人耗费心力的,也往往是社交的应酬。
有的人尽心尽力,最后却只换来冷漠和轻视;
有的人曾深厚相交,却在日常的互动中渐渐疏远。
人与人相处最理想的状态,是彼此之间能够自然舒适。
而这种舒适的关系,
关键在于分得清,靠得住,合得来。
01 做事要分得清
《大学》中写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一个人最大的本领,
就是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能分得清轻重缓急。
春秋时期,有一位博学多才的贤士,
知识渊博,见解独到。
后来,他被任命为朝廷官员。
各地的官员得知贤士喜欢吃鱼,纷纷排队送鱼上门,想要以此讨好他。
然而,贤士一条鱼都没收,所有送来的鱼都被退回去了。
他的学生感到不解,便问他:“您不是非常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一条都不接受呢?”
贤士解释道:“正因为我喜欢鱼,所以不能随便收别人的鱼。要是收了,那我便不得不按别人的要求办事,甚至有时可能会违背原则。假如因此失去了官职,到那时,恐怕连鱼也没得吃了。”
他又笑着补充说:“虽然没有收下他们的鱼,但我可以一直自己有鱼吃。”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
最终,这位贤士成为了一国的宰相,一生清廉正直。
人与人交往,最怕的就是无法分清界限。
再亲近的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该过分亲密无间。
如果总是搞不清轻重,随便应付,
不仅容易陷入麻烦,还可能招来无端的敌意和问题。
做人做事,分清角色和职责,不为难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在小事上能有分寸;
在大事面前分得清利害;
做该做的,言该言的,
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稳步前行。
02 遇事靠得住
有人说:“真正交朋友要找靠得住之人,而聪明之人只能闲谈。”
唐朝时期,大诗人刘禹锡与柳宗元是莫逆之交。
二人因推行政治革新失败,先后被贬谪至偏远之地。
柳宗元孤身一人流放到荒凉的地方,寄居寺庙,身体虚弱,疾病缠身。
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渐渐变得沉默寡言。
尽管此时的刘禹锡也身陷逆境,依然不忘书信往来,
时常用言语抚慰好友,给予支持。
在十年的漫长贬谪中,两人互相安慰、彼此扶持,
共同面对生活中的艰难与孤独。
后来,两人再度被流放,
柳宗元得知刘禹锡家中尚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料,
便主动请缨调至刘禹锡的家乡,以便为好友分担压力。
离别时,他们约定,待到白发苍苍之时,共度余生。
然而,诺言未能实现,柳宗元最终早逝。
刘禹锡深感悲痛,尽心培养好友之子成人,
并花费数年时间整理柳宗元的作品,
使其流传后世,传承其文采与精神。
真正可靠的朋友,不在于锦上添花,而在于雪中送炭。
在危难时刻,他们能为你遮挡风雨;
在险境中,他们会挺身而出。
不会因你声名显赫时趋附,也不会因你落魄时转身离去。
即便生活再艰辛,也不会谋取私利;
即便前路再坎坷,也不会违背原则。
与可靠的人同行,才能无畏风雨,拥有前行的力量。
03 相处合得来
著名作家蒋子龙有言:“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却可以有完美的合适。”
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便是合得来。
曾听过一个故事:
一位书法家名声大噪,而他的朋友却默默无闻。
书法家受邀参与各种展览和活动,
而朋友却只能在市井街头卖艺维持生计。
尽管两人地位悬殊,他们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每当有空闲,二人便会相约见面,畅谈一整夜。
无论是日常琐事还是人生大事,他们都能聊得有趣且深入。
朋友一句话,书法家立刻就能领会,顺势继续话题。
后来,书法家开办了一家书法培训中心,
第一时间邀请朋友一同加入,并提供免费食宿。
数十年过去,他们从未有过争执,
依然亲密无间,直到年老依然和睦如初。
人与人相处,开始时看的是兴趣相投,长久相处靠的是心灵相契。
若与消耗你的人为伴,风景再美也无心欣赏;
而与合得来的人同行,哪怕前路布满荆棘,也能心怀希望。
合得来的人,懂你的悲喜,陪伴不累。
即使远隔千里,心仍相通;
即使朝夕相伴,情也不减分毫。
在人生的旅程中,和合得来的人同行,
即使无言,也不会感到失落。
世上最好的关系,不是牺牲或羁绊,而是相处自在舒适。每个人都在关系中得到滋养,也在关系中彼此成就。正如有人所说:“人生不仅是自我的修行,亦是关系的修行。”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有可靠的伙伴同行,合得来的朋友相伴,面对风雨无所畏惧,成就圆满的人生。
来源:热可可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