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是传统文化中极具诗意与浪漫的意象元素。“江南”是一片充满水乡韵味的土地,有着独特的灵秀与温婉。“柳”更是江南水乡的标志性意象,它细长柔软的枝条随风摇曳,宛如江南女子的婀娜身姿。“醉”字赋予了“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月亮被江南柳色所倾倒,沉醉其中,使整
上联:月醉江南柳
平仄:仄仄平平仄
上联出自平台账号“等待鸟儿已归来”邀对,谨以致谢。
“月醉江南柳”描绘了月光倾洒在江南水乡的柳树上,仿佛被柳树的柔美姿态所迷醉,呈现出一幅静谧、朦胧且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夜景图。
“月”是传统文化中极具诗意与浪漫的意象元素。“江南”是一片充满水乡韵味的土地,有着独特的灵秀与温婉。“柳”更是江南水乡的标志性意象,它细长柔软的枝条随风摇曳,宛如江南女子的婀娜身姿。“醉”字赋予了“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月亮被江南柳色所倾倒,沉醉其中,使整个意象充满了诗意的朦胧感。
出自北宋词人张先的《江南柳》:“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词人通过月夜下的隋堤柳树,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诗中描绘出月光映照下的江南柳树更显柔美,展现一种月醉江南柳的意境,表达了对离别之人的深切挂念并希望自己能像月亮一样陪伴在对方身边。
下联:风酣塞北花
平仄:平平仄仄平
“风酣塞北花”描述了塞北的狂风呼啸而过,似乎畅快尽兴的沉醉于塞北花朵独特的坚韧与豪放之美,展现出塞北大地雄浑壮阔的独特风情。
“风”带着塞北大地的雄浑与壮阔,具有极强的力量感。“塞北”是一片广袤无垠、天地开阔的地方。“花”在塞北环境下有着坚韧与豪放之美。“酣”字也运用拟人手法,象征畅快尽兴状态,生动地表现出风如同沉醉于塞北花朵的别样之美。
塞北的花朵在强劲的风中顽强生长、绽放,风与花之间形成一种充满力量的互动。反映出塞北自然景象的雄浑与独特。塞北的风带来独特的气候现象,这里的花也有着独特的生存状态。这种意象体现出塞北独特的自然风貌,展现出生命在艰苦环境中的顽强与活力。
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描写了塞北边关奇特的景象:风卷着大地把白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展现了塞外风雪的美丽与壮阔。
整副对联在意境上形成鲜明的南北对比。上联的江南之景,月与柳相互映衬,营造出静谧、柔美的氛围,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与诗意;下联的塞北风光,风与花的组合展现出雄浑、豪放的气息,体现出塞北大地的壮阔与生命力。这种对比使人感受到中国南北地域在自然风光和文化气质上的巨大差异,同时又通过拟人手法将南北的自然元素赋予情感,更富有感染力。
从词性结构来看,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月”与“风”都是名词,且都是自然现象;“醉”和“酣”都是动词,都表达一种沉醉、尽兴的状态;“江南”与“塞北”是方位名词相对,明确划分了地域;“柳”和“花”也是名词相对。在结构上,上下联都是主谓宾的结构,符合对联的语法要求,体现了对联结构严谨的特点。
在韵律方面,上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下联为“平平仄仄平”,严格遵循了对联的平仄规则。这种平仄交替体现出对联的韵律美感。上联节奏可划分为“月醉/江南/柳”,下联好“风酣/塞北/花”,读起来朗朗上口,顿挫有致,增强了对联的音乐美感。
恭请师友妙笔赐联斧正
来源:蔡yj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