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 月 11 日 6 时至 12 日 6 时,河南遭遇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极端大风天气,多地瞬时风速突破 15 级,这样的风力强度在河南的气象记录中极为罕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 “陆地台风” 级别的破坏。据河南省气象局监测,林州市马安脑监测站录得 46.8 米 /
一、15 级风速破纪录,多地现 "陆地台风" 级破坏
1. 气象极值刷新历史
4 月 11 日 6 时至 12 日 6 时,河南遭遇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极端大风天气,多地瞬时风速突破 15 级,这样的风力强度在河南的气象记录中极为罕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 “陆地台风” 级别的破坏。据河南省气象局监测,林州市马安脑监测站录得 46.8 米 / 秒(15 级)的瞬时风速 ,打破了河南 4 月风力极值纪录。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一些台风登陆时的风速,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强大威力。除了林州市马安脑监测站,焦作、修武等地也有 125 个站点风力达到 11 级以上,三门峡、焦作、洛阳、平顶山、周口、郑州、濮阳、信阳、驻马店等地的 40 个国家站最大风速达到或突破 4 月历史同期极值。如此大范围的极端风速,在河南的气象史上都十分罕见。
2. 极端天气下的民生百态
在这场极端大风中,河南多地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场景,民众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焦作市解放区一家冷冻食品商行的冰柜被大风吹走 40 余米 。从市场监控视频中可以看到,重达四五十公斤的冰柜在大风中如同玩具一般,被轻松吹离原地。幸好冰柜是空的,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但这一事件也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坚固的物体,在极端天气面前也可能不堪一击。
在郑州,大风的影响同样严重。一位居民家中的整扇落地窗被强风 “连根拔起” 。从网友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狂风呼啸,窗户被瞬间吹落,场面十分惊险。如果当时有人靠近窗户,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提醒人们,在极端天气来临前,一定要做好门窗的加固工作。
洛阳偃师的一位农户家中房顶被掀成 “全景天窗” 。视频中,卧室里的床、空调机等物品暴露在天空下,屋内一片狼藉。农户的生活瞬间被这场大风打乱,损失惨重。这也反映出农村地区的房屋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抗风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防护措施。
极端大风还对交通造成了严重影响。京港澳高速郑州段多辆货车侧翻 ,司机们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的车辆被大风掀翻,等待救援。此外,郑州地铁 6 号线高架区间也紧急停运,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这些交通中断的情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也对物流运输等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政府启动 Ⅲ 级应急响应,多部门联动筑牢防线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极端大风灾害,河南省政府迅速反应,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 Ⅲ 级应急响应 ,各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全链条防灾体系启动
早在 4 月 10 日 16 时,河南省气象台就提前 48 小时发布了大风黄色预警 ,为全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随着天气形势的发展,预警信息不断更新,截至 4 月 12 日 6 时 21 分,河南全省生效中的大风、寒潮、雷暴大风等预警信号达 105 条 ,覆盖了 17 个地市,确保了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每一位民众。
在预警发布后,全省各地迅速行动起来。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郑州园博园等多个景区发布临时闭园公告 ,河南宝泉旅游度假区、洛阳老君山景区等启动限流措施 。这些景区的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游客在极端天气下可能遭遇的危险。例如,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在接到预警后,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对园区内的游乐设施、建筑物等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加固,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闭园公告,及时通知游客调整行程。景区还为已经购票的游客提供了退票或改期的服务,保障了游客的权益。
2. 重点领域安全管控
电力系统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极端大风天气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网河南电力迅速响应,提前组织人员对输电线路、变电站等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巡检 ,累计消除了 79 处隐患 。同时,26 支市级救援队伍、60 支县区重点救援队伍进入战备状态 ,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电力故障。在大风期间,部分地区出现了输电线路跳闸的情况,抢修人员迅速出动,冒着狂风暴雨进行紧急抢修。他们争分夺秒,全力恢复电力供应,确保了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交通管控也是此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据河南省高速交警指挥中心消息,截至 4 月 12 日 6:30,因大风影响,郑州市、三门峡市、安阳市、焦作市、周口市部分路段禁止所有车辆上站 ,共计 38 条高速路段实施了交通管制 。此外,郑西高铁也降速至 160km/h 运行 ,国铁呼和浩特局对 4 月 12 日途经或终到北京方向的所有高铁和动车组列车、部分普速旅客列车,以及途经集大原高铁的所有高铁和动车组列车,采取临时停运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极端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保障了旅客的出行安全。例如,在京港澳高速郑州段,多辆货车因大风侧翻,高速交警迅速赶到现场,对事故路段进行了临时封闭,并组织力量对事故车辆进行救援和清理。同时,通过交通广播、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引导车辆绕行,避免了交通拥堵的进一步加剧。
在建筑安全方面,各地积极排查老旧危房,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人员转移和加固处理 。同时,对建筑工地的塔吊、施工电梯等高空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加固,暂停了 20 层以上的高空作业 。此外,还对城市中的广告牌、路灯、电线杆等设施进行了排查,对不牢固的设施进行了加固或拆除,防止其在大风中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郑州市区,城管部门加大了对户外广告牌的排查力度,发现并拆除了多处存在安全隐患的广告牌。在一些老旧小区,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提醒居民做好门窗加固、阳台物品清理等防风措施,并帮助居民转移了一些贵重物品和易损物品。
三、专家解读:极端大风为何频发?河南地理 "软肋" 凸显
1. 气象成因解析
蒙古冷涡 + 高空急流双重作用
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文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此次极端大风的形成,蒙古冷涡和高空急流起到了关键作用。蒙古冷涡中心气压较常年低 15 百帕 ,形成了 8 百帕 / 100 公里的强气压梯度,就像一台强大的 “自然鼓风机”,源源不断地将冷空气输送到河南地区。与此同时,在 5000 米的高空,急流风速达到了 50 米 / 秒 ,这种高空中的强风将能量不断下传,进一步加剧了地面阵风的强度。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河南地区的风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形成了此次罕见的极端大风天气。
平原地形加剧 "狭管效应",风速提升 30%
河南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缺乏山脉的阻挡,这一地形特点在此次大风天气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冷暖空气在河南地区激烈对冲时,平原地形使得空气流动更加顺畅,形成了类似 “狭管效应” 的现象。尤其是在太行山脉附近,这种效应更加明显,山顶风速是山下的 2 倍以上 。据气象专家分析,“狭管效应” 使得河南部分地区的风速提升了 30%,原本就强劲的风力在这一效应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具有破坏力。
近十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下降 7%,地表粗糙度降低
除了气象因素和地形因素外,城市绿化覆盖率的变化也对此次大风天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统计,近十年河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下降了 7% ,这导致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相应提升。城市中的树木、植被等就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能够有效阻挡和减缓风力。当绿化覆盖率下降时,这些屏障的作用减弱,风力就更容易得到增强。相关研究表明,地表粗糙度降低使得河南地区的风速提升了 8%,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此次大风灾害的影响。
2. 防灾体系短板
现行建筑标准滞后:多数建筑按 10 级设防
在此次极端大风中,不少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也暴露出河南现行建筑标准的滞后问题。目前,郑州等城市的多数建筑仍按照 10 级防风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这样的标准已经难以应对像此次 15 级大风这样的极端情况。中国气象局专家建议,应将内陆重点城市的防风标准提升至 11 级 ,以增强建筑的抗风能力。例如,在一些沿海城市,已经率先提高了建筑的防风标准,通过采用更坚固的建筑材料、优化建筑结构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台风等极端天气对建筑的破坏。
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社区防灾包覆盖率低于 40%
应急物资储备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但在此次大风灾害中,河南部分地区暴露出了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据了解,目前河南社区防灾包的覆盖率低于 40% ,许多居民在面对极端天气时,缺乏必要的应急物资,如手电筒、急救包、饮用水等。这不仅影响了居民在灾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一些灾害应对经验丰富的地区,社区会定期组织居民进行防灾演练,并为每个家庭配备防灾包,里面包含了常用的应急物资和急救药品,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应急应对能力。
预警传播断层:农村地区仍有 15% 家庭未收到通知
虽然河南省气象台提前 48 小时发布了大风黄色预警 ,但在预警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断层现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相对有限,仍有 15% 的家庭未收到预警通知 。这使得一些农村居民在大风来临前,未能及时做好防范措施,增加了受灾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南正在试点通过社区喇叭、无人机喊话等多渠道覆盖的方式,完善预警 “最后一公里” ,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每一位居民。例如,在一些山区农村,通过安装高音喇叭,在灾害来临前及时播放预警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未来防灾启示:从 "应对" 到 "韧性" 的升级之路
此次河南极端大风灾害,不仅是一次对当前防灾体系的严峻考验,更是一次为未来防灾减灾工作敲响的警钟。从这次灾害中,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防灾工作提供方向和启示,实现从单纯的 “应对” 向全方位 “韧性” 的升级。
1. 城市规划革新
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城市规划需要进行全面革新,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抗风能力和防灾韧性。
建筑防风标准的提升是关键。目前河南多数建筑按 10 级设防,在此次 15 级大风中暴露出明显不足。建议将建筑防风标准提升至 12 级 ,并采用更坚固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如增加建筑框架的强度、优化墙体结构等。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风荷载的影响,合理设置门窗的位置和大小,增强门窗的密封性和抗风能力,确保在极端大风天气下,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减少损坏。
构建 “绿廊 + 水系” 防风体系也是重要举措。通过在城市中规划和建设绿色廊道和水系,可以有效降低风速,减少风灾的影响。绿色廊道可以由连续的公园、绿地、林荫道等组成,形成一道天然的防风屏障;水系则可以调节城市的气候和湿度,增强城市的生态韧性。例如,兰州新区通过构建集防风林带、城区景观、生态水系、绿廊花海、调蓄湿地为一体的生态体系 ,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降低了风沙扬尘天气的影响。在河南,也可以借鉴类似的经验,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打造具有特色的 “绿廊 + 水系” 防风体系。
此外,推广三玻两腔中空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也十分必要。这种玻璃由三层玻璃板组成,中间分为两个腔室,充填有干燥的空气或稀薄的惰性气体 ,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安全耐用、隔音降噪等性能 。在极端大风天气下,三玻两腔中空玻璃能够有效抵御强风的冲击,减少玻璃破碎的风险,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其良好的隔音降噪性能也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2. 公众防护指南
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公众应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当遇到极端天气时,公众应立即寻找安全的避险场所。远离高层建筑 10 米以上 ,避免在广告牌、电线杆、大树等易倒塌物体下停留。如果在室外,应尽快进入坚固的建筑物内;如果在车内,应避免停车在桥梁、隧道等易受大风影响的区域,尽量选择开阔、安全的地方停车,并开启双闪警示灯。在郑州的大风天气中,就有不少车辆因停在高楼附近,被掉落的窗户或广告牌砸中,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家庭应急包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急包内应包含防风绳、防爆手电、急救包、饮用水、食物等基本物资 。防风绳可以用于固定门窗、物品等;防爆手电在停电时提供照明;急救包则可以在受伤时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建议每个家庭定期检查和更新应急包内的物资,确保其处于良好的状态。同时,家庭成员应熟悉应急包的使用方法,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行车安全在极端大风天气中也至关重要。如果在行车过程中遇到 10 级以上大风,应立即靠边停车,开启双闪警示灯,并远离车辆,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 。在大风天气下,车辆的操控性会受到影响,容易发生侧翻、失控等事故。因此,驾驶员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减速慢行,保持车距,避免紧急制动和急转弯。
专家提醒,此次极端天气敲响了城市防灾的警钟,未来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极端天气预警机制,加强气象、应急、交通、住建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同时,要加强公众防灾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普及防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全社会的应急响应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极端天气时,做到有备无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来源:星辰老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