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00年的江山基业,居然被一代人败光,这就是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1:49 3

摘要:有个笑话流传已久:一群哲学大咖坐在一起讨论“明朝到底亡于哪位皇帝”。现实主义者说亡于崇祯,先验主义者说亡于嘉靖,激进主义者说亡于洪武,哲人王主义者说亡于永乐,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甚至说亡于五胡乱华,机械决定论者更夸张,直接把锅甩给了宇宙大爆炸。看似荒诞,但有一个答

有个笑话流传已久:一群哲学大咖坐在一起讨论“明朝到底亡于哪位皇帝”。现实主义者说亡于崇祯,先验主义者说亡于嘉靖,激进主义者说亡于洪武,哲人王主义者说亡于永乐,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甚至说亡于五胡乱华,机械决定论者更夸张,直接把锅甩给了宇宙大爆炸。看似荒诞,但有一个答案却被广泛认可——明亡于万历。

王朝的衰败方式千奇百怪,但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钱。朝廷平叛需要钱,赈灾需要钱,贪官腐败也为钱。抓住了钱这条主线,就会发现,把明亡的账算到万历头上,一点都不冤。

在万历之前,明朝对白银的态度是谨慎的。明英宗时期,才小心翼翼尝试让粮税折银。隆庆皇帝时期,才允许白银参与大宗交易。但到了万历,张居正辅政,直接推行“一条鞭法”,彻底确立了银本位。之前的做法像是慢慢试水,万历的操作就是一刀切,百姓手里没银子,只能到富商巨贾手里高价兑换。于是,百姓更穷,朝廷更富,社会矛盾埋下祸根。

16世纪被称为“白银的世纪”,美洲矿山源源不断把银子运到东亚。明朝收下这些白银,却没有形成资本和工业,而是被地主埋进地窖、被皇帝拿来打仗。白银在明朝,成了一个无底洞。更可怕的是,朝廷只收白银,百姓只能拿实物去换,最终银子又回到了地主和商贾手里。这样一来,货币和粮食这两个王朝命脉,完全落入豪强之手。朝廷再想收税,已经没办法掌控局面。

等到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美洲白银骤减,明朝才发现自己已彻底失去了造血功能。明面上还有2.5亿两白银存量,实际上皇帝没钱、百姓没钱,只有地主说“钱没了”,真真假假,帝国早已虚胖难支。

而站在帝国正中间的万历皇帝,更是让人叹息。他整整34年不上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摸鱼天花板”。大臣奏疏一律“留中不报”,六部三十一官缺二十四,到了荒唐的程度。朝廷机器几乎停摆,唯一还让他感兴趣的,是开矿弄钱和立自己喜欢的福王为太子。

1602年病重时,万历忽然幡然醒悟,颁下一道“遗诏”:撤回开矿太监,赦免大臣,补齐官职,告诫太子做个明君。结果他第二天没死成,后悔了,又把圣旨要了回来。

有人说,明亡是制度、财政、阶级矛盾多重崩溃的必然;但若论“谁一手把帝国的气数败到谷底”,答案只有一个——朱翊钧,那个在位48年,却靠着“什么都不干”把200年基业挥霍殆尽的万历皇帝。

来源:考古队炊事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