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24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气温忽高忽低,身边又陆续有人“中招”,喉咙痛、发烧、全身酸痛,去医院一查,原来是甲型流感。虽然大家对“流感”三个字早已不陌生,但在换季时节,它的威力往往被低估。
甲流不是普通感冒,它来势汹汹、传播迅猛,尤其对儿童、老年人、慢病患者来说,一旦感染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问题来了:这个时节,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甲流?请牢牢记住这句口诀——“1不忘、2不戴、3不做、4要吃”。
不少人误以为流感疫苗“作用不大”,但事实恰恰相反。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流感疫苗对甲型H1N1的保护效力高达68%,对H3N2型也有明显预防作用。虽然不能百分百防止感染,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率和住院风险。
特别提醒三类人群:
60岁以上老人
5岁以下儿童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阻肺等)
这三类人群的流感并发症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一旦感染,可能发展为病毒性肺炎或诱发基础病恶化,极易危及生命。
所以,每年秋冬前接种流感疫苗,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别再抱侥幸心理,“不忘接种”,就是我们给自己设置的第一道防线。
说到防流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戴口罩”。但如果方式不对,口罩反而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帮凶。
第一种错误:戴了不换
一次性医用口罩一般连续佩戴不超过4小时,口罩被呼吸湿润后防护力会明显下降。很多人一个口罩戴一整天,甚至反复用几天,等于“嘴上挂了个细菌培养皿”。
第二种错误:戴了不盖
口罩只盖住嘴巴,鼻子露在外面,防护效果几乎为零。飞沫传播时,鼻腔是首当其冲的“入侵口”。
第三种错误:戴了不分场合
空旷户外、无人员聚集的环境下其实不必一直戴口罩。但在医院、地铁、商场、电梯间等封闭人群密集区域,口罩必须规范佩戴,才能有效阻断飞沫传播。
所以,口罩要戴对、戴勤、戴合理,别让“戴口罩”成为心理安慰。
甲流感染初期,很多人觉得只是“嗓子干”“有点发烧”,于是选择硬扛、乱吃药、甚至继续上班。这三种行为,不仅不能自愈,反而可能加速病情恶化。
1.不擅自使用抗生素
甲流是病毒感染,而抗生素是对抗细菌的。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诱发耐药菌感染,甚至伤害肝肾功能。
抗生素必须在医生明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后才可使用。发烧≠细菌感染,别乱来。
2.不“硬抗”上班或上学
甲流初期传染性极强,尤其在发热、咳嗽的前3天,病毒载量高、传播速度快。此时坚持去单位、去学校,不仅延误自己康复,更容易造成集体感染。
国家卫健委早已明确指出:甲流患者应居家休息,避免外出,直至体温恢复并持续正常48小时以上。
3.不乱服“退烧神药”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高烧,就立刻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甚至两种药交替使用。结果不是退烧无效,就是发生药物过量。
退烧药需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服用,退烧不是治病本身,仅是缓解症状。对于持续高烧不退者,需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加量或混用药物。
打好这场“免疫战”,除了疫苗和防护,更重要的是体内的免疫力。而饮食,是最基础的“免疫建设工程”。
1.要吃蛋白质
优质蛋白是合成免疫细胞、修复组织的原料。每日摄入包括:鱼、鸡蛋、牛奶、豆制品,适量搭配即可。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普通成年人每日摄入蛋白质不少于65克,儿童与病后康复期人群应适量增加。
2.要吃维生素C
维C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常见于柑橘、猕猴桃、草莓、绿叶蔬菜中。
如果患病期间食欲不佳,可选择维生素C泡腾片补充,但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以免诱发肾结石风险。
3.要吃益生菌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适当摄入酸奶、发酵豆制品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提升整体免疫状态。
尤其是服用抗病毒药物期间,肠道菌群容易失衡,益生菌摄入更加重要。
4.要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高热期间,脾胃功能下降,建议选择粥类、蛋花汤、蒸鸡蛋羹等温热软食,既能补充能量,又不增加肠胃负担。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症状。
写在最后甲流虽然来势汹汹,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记住:不忘接种疫苗,不戴错误口罩,不做错误应对,要吃正确营养。
就能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稳固的健康防线。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流感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2]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监测数据报告,2024年10月
[3] 《流感诊疗方案(2024年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来源:梁世秀医生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