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明日七月廿九,记得:1不说、2不穿、3不出、4不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1:36 1

摘要:不知不觉,农历七月已经进入尾声,我们即将就要进入农历八月,进入八月后暑热消退,凉意渐生,昼夜温差开始加大,甚至北方地区可能初现秋霜。所谓“八月种葱,冬天不空”,意思是说农历八月是种葱的关键时期,因为进入八月,气温逐渐转凉但未至严寒,土壤湿度还不会像深秋时的干燥

不知不觉,农历七月已经进入尾声,我们即将就要进入农历八月,进入八月后暑热消退,凉意渐生,昼夜温差开始加大,甚至北方地区可能初现秋霜。所谓“八月种葱,冬天不空”,意思是说农历八月是种葱的关键时期,因为进入八月,气温逐渐转凉但未至严寒,土壤湿度还不会像深秋时的干燥,随着昼夜温差增大,这种环境有利于葱类作物根系发育和鳞茎膨大,而葱是耐寒性较强的农作物,其生长周期约60-90天,八月播种后,经过秋季的快速生长,可在冬季来临前形成健壮植株。同时,葱的根系能分泌抑菌物质,改善土壤结构,为来年种植其他作物创造条件。

明日七月廿九,这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杨公忌日”,有啥说法?

杨公忌日也称“杨公十三忌”,分别对应着一年中的十三个日子,按照农历时间排序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与十二月十九。

杨公忌日是由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定制,其根据二十八星宿的运行规律,将室宿值日的日子定为忌日,每月递退两天,形成十三个忌日。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一年也就十二个月份,为什么会出现十三个杨公忌日?这是因为农历年为了平衡回归年的时间,某些年份会出现“闰月”,因此就有了“杨公十三忌”。

关于杨公忌日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育人至谦”的故事。据说,古时有一杨姓老人,家中有十三个儿子,因家财丰厚、儿子勇猛,常在邻居面前显摆,甚至口出狂言:“我这些儿子就是一个月没一个,还能有一个和我过年的哩。”邻居听后便愤怒的诅咒道:“人各有命,世事无常,谁知道你的儿子是否能长命?”

杨公听后也不以为常,平日仍喜欢显摆,可就在隔年发生了瘟疫,当时还恰逢闰年,多出了一个“闰七月”,共有十三个农历月,杨公的儿子也从正月十三开始相继染病去世,最后到了年底,杨公的十三个儿子无一幸免,最后杨公晚年无依无靠,很是凄凉。因此,后人认为杨公的遭遇是因其狂言所致,这十三天也被视为不祥之数。

不是迷信!明日七月廿九,这天不仅是民间的“杨公忌日”,更是农历七月和八月的过渡期,因此七月廿九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七月廿九到来之际,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大家,记得:1不说、2不穿、3不出、4不开,都是指的什么呢?我们赶紧了解一下吧。

七月廿九是“杨公忌日”,这也是民间流传的“百事忌”之日,其核心禁忌之一便是“忌说狂话”。从“杨公十三子尽丧”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杨公起初虽说儿子众多,幸福无忧,但因口出狂言,导致儿子接连离世,晚年更是孤苦伶仃,这一故事直接点明:狂言是招惹灾殃的导火索 。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谨言慎行,不说狂话、不傲慢,以此祈求生活安定、事事顺遂。

《道德经》有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的就是过度表达容易暴露弱点、引发误解,甚至招致灾祸。例如,杨公因狂言“每月死一个儿子也能留一个送终”,最终十三子尽丧,正是“多言数穷”的典型写照。而“守中”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谦逊的意思,只有谦逊的人才能保持空杯心态而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因为谦逊的人,往往更清楚自己的局限,只有承认无知,才能保持开放心态接纳新知。即便成就斐然,也要保持低头向下的姿态。这种姿态不是卑微,而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

七月廿九也是进入八月前的过渡时期,此时天气由热转凉,昼夜温差逐渐显现,一些人就会连忙穿上厚重的衣服,防止受寒受凉,其实这个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当冻一冻可以让人体逐步适应气温下降,为冬季储备抗寒能力。对此《千金要方》中也提到“不可顿衣,使寒气渐入”的说法,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渐长,适当“冻一冻”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防御机制。如果过早穿上厚重的棉衣,身体就无法通过自我调节适应寒冷,反而容易在深秋或冬季因寒气入侵而产生各种不适。

但要注意,秋冻并非盲目挨冻,而是讲究“冻”与“护”的平衡。一般来说,有四个部位不能受冻,分别是:头部,这是“诸阳之会”,受寒容易引发头痛、感冒;颈部,这个部位有大椎穴,连接督脉与膀胱经,受凉会导致颈部肌肉收缩,从而影响脑部供血;腹部,这个部位是脾胃所在,受凉容易引发胃痛、腹泻;脚部,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寒气从脚底入侵会引发全身不适。

因此,秋冻时需重点保护这四个部位,其余部位可适当“冻”以适应气温变化。

七月廿九是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杨公忌日”,在这一天很多地方流传着“不宜出门走亲访友”的说法。在古人看来,这天出门走动很容易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虽说现代人很多人都不在遵循传统的旧俗,尤其是年轻人更是百无禁忌,但不免一些老一辈的人还会遵循,如果这天出门走亲访友,遇到了比较忌讳的人,很容易因此发生误会。

并且,在农耕社会还有着七月八月不闲游”的习俗,意思是说不要出门闲逛,这是为了集中精力为秋收做准备。农历七月八月恰逢昼夜均等、气温转凉的时节,农作物进入最后的灌浆期。此时田间管理需兼顾“促”与“控”:既要保证水分充足促进籽粒饱满,又要防止倒伏影响产量。此时如果频繁外出走亲访友,不仅会分散精力,导致田间管理滞后,还会打扰到他人为秋收养精蓄锐,可以看出不出去走亲访友并非是迷信,而是人们对秋收的重视。

农历七月廿九正值秋季气候转换的关键节点,此时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空气湿度变化剧烈,如果想要开窗通风就要避开早晚两个时间段。因为此时白天虽说温暖甚至炎热,但夜晚却可能骤凉如秋,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自然界的天地之气开始收敛,早晚寒气渐重。如果此时开窗,冷空气就会直接进入室内,与室内热空气形成对流,导致人体突然受寒,从而引发感冒、咳嗽、关节痛等不适。

并且,“秋老虎”天气还未完全退散,白天高温会持续蒸发地表水分,而夜间降温后水汽又会凝结,空气湿度随之显著增加。此时如果早晚开窗,潮湿空气会携带大量水汽进入室内,导致衣物、被褥受潮发霉。人体如果受到湿气的侵扰,那么湿气困脾就会导致食欲不振、腹泻等情况。

但这里并不是说要整日关着窗户,而是合理安排开窗通风的时间就好。一般来说,白天温度较高时开窗通风,可以排出浊气,早晚寒湿重时就要关闭门窗,保持室内温暖干燥。如果白天忘记开窗,早晚也是能开窗通风的,但要遵循“缓开窗”法,即先开一条小缝,待室内外温度逐渐平衡后再完全打开,避免冷空气直冲。

总结,今年的七月廿九有啥说法?这天不仅是今年第八个“杨公忌日”,同样还是秋季气候的转折节点。明日就是七月廿九了,无论多忙,记得:1不说、2不穿、3不出、4不开,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经验,早了解早知道。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