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历这玩意儿,就像游戏里的初始装备。985/211玩家一出生就穿着史诗级套装,普通本科玩家只能穿着布衣艰难升级,专科玩家则直接被归类为"其他职业"。某位在互联网大厂做HR的朋友说,他们筛简历就像在菜市场挑白菜——"清北的放左边,其他985/211的放中间,剩余
各位打工人,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更让人头秃的问题——学历、能力、人品,到底哪个最重要?
这个问题要是放在相亲市场,就相当于问:"房子、车子、票子,你选哪个?"
这个问题要是放在职场,约等于:"工资、假期、领导,你最不能忍哪个?"
先别急着站队,让我们用科学(其实并不)的态度,严肃(才怪呢)地分析一下这个世纪难题。
第一章:学历——那张"皇帝的新衣"一般的文凭。
学历这玩意儿,就像游戏里的初始装备。985/211玩家一出生就穿着史诗级套装,普通本科玩家只能穿着布衣艰难升级,专科玩家则直接被归类为"其他职业"。某位在互联网大厂做HR的朋友说,他们筛简历就像在菜市场挑白菜——"清北的放左边,其他985/211的放中间,剩余学校的...嗯,看看有没有长得特别水灵的"。
传说,有一位"学历王者",本科清华,硕士哈佛,博士MIT,结果第一份工作是去超市当理货员——因为他只会用英语说"这个商品在A区3排"。而他的高中同学,当年高考落榜去学挖掘机,现在已是三家连锁餐饮店的老板,每天开着豪车去转悠。这告诉我们什么?学历就像防晒霜,没有它可能会晒伤,但有了它也不保证不会中暑。
当代学历通胀已经到了魔幻程度:幼儿园教编程,小学学微积分,初中准备托福,高中研究量子力学。结果呢?大学生送外卖,研究生当保洁,博士生在直播间卖内裤。某位应届毕业生苦笑着说:"我花上百万读了个海外硕士,最后发现招聘要求上写着'有3年相关工作经验优先'——合着我这上百万就买了个'应届生'的身份?"
第二章:能力——那个永远在"充电"的谎言。
能力就像手机电量,理论上充满就能用一天,实际上刷两小时抖音就剩20%。职场上最魔幻的现实是:PPT做得好的人升职最快,代码写得烂的人加薪最多,酒量最好的销售永远不缺客户。有这样一位"能力爆表"的大神,精通Python、Java、C++等18种编程语言,结果因为不会在周报里写"深度思考""闭环思维"这些黑话,三年没涨工资。
能力这东西,分为"硬能力"和"软能力"。硬能力是你实际会什么,软能力是你看起来会什么。某公司技术总监私下透露:"我们招人主要看三点——能不能加班(体力)、会不会甩锅(情商)、懂不懂感恩(忠诚度)。至于技术?搜一下不就会了吗?"
最讽刺的是,现在流行一种叫"可迁移能力"的说法——意思是你在A行业混不下去,这些能力可以迁移到B行业继续混。比如你在教培行业练就的"洗脑话术",转行做微商一样能用;你在房地产积累的"画饼技巧",跳槽到创业公司照样吃香。难怪有人说:"所谓能力提升,就是把同样的事情换种说法再说一遍。"
第三章:人品——那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选项。
人品就像内衣,通常看不见但很重要。公司墙上挂着"诚信为本"的标语,会议室里上演着"背刺大赛"。最绝的案例是:两位同事竞争总监职位,表面亲如兄弟,背地里互相给对方投匿名举报信,内容从"上班摸鱼"到"偷税漏税"无所不包,最后HR都看笑了:"你们干脆直接比谁举报信写得更有创意吧?"
人品危机在职场随处可见:项目成功了抢功劳,失败了甩黑锅;领导面前装勤奋,同事背后摸鱼;对新人颐指气使,对老板点头哈腰。某职场导师总结得好:"判断一个人品好坏,就看他加班时是真干活还是真表演。"
但奇怪的是,当公司遇到危机时,老板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能力最强的,也不是学历最高的,而是那个"虽然能力一般但靠谱"的老员工。就像一位老板常说的:"我可以接受你笨,但接受不了你蠢;可以原谅你菜,但不能容忍你坏。"这话听着矛盾,但细想还挺有道理——毕竟谁都不想和随时可能背后捅刀的人共事。
终极答案:看菜下饭的生存智慧。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就像问"吃饭、睡觉、呼吸哪个更重要"一样无聊。
真正的职场生存法则应该是:
1. 学历是敲门砖——没有它你连门都摸不到,但有了它你也只能站在门口;
2. 能力是生存线——没能力你很快会被淘汰,但只有能力你可能活得很辛苦;
3. 人品是天花板——人品差你走不远,但人品好不一定能走得快。
建议各位打工人:
学历不够就去考证书(包装初始装备);
能力不足就多加班(假装很努力);
人品不行,就算了吧!
最后送大家一句职场保命箴言:
"学历不够能力凑,能力不够人品救,人品不够...就算了吧!"
来源:尘境心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