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理解李在明为何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慨,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他的前任,尹锡悦总统执政时期的情况。
自从韩国新总统李在明上台后,他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
日前,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发布了关于李在明就职百日的专访。
李在明讲了很多,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一点:
韩美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但激怒中国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如今的韩国根本无法承受的。
所以,韩国永远不会去充当大国博弈的“炮灰”。
要理解李在明为何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慨,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他的前任,尹锡悦总统执政时期的情况。
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一边倒”,他选择将韩国的命运与美国紧紧捆绑在一起。
在国际事务上,他几乎是亦步亦趋地跟随美国的战略,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非常强硬的姿态。
例如,尹锡悦公然宣称“台湾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这直接触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红线,导致中韩关系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跌至数十年来的最低点。
这种外交上的对抗,很快就转化为了经济上的寒流。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关系恶化后,韩国的经济立刻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在尹锡悦执政时期,韩国对华出口额连续下滑,许多过去在中国市场备受欢迎的韩国商品,如汽车、智能手机、化妆品等,销量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韩国引以为傲的文化产业,如韩剧、电影和流行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也受到严重阻碍。
对于一个外向型经济体来说,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无数韩国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普通民众的就业和收入也受到了直接影响。
可以说,尹锡悦政府用惨痛的现实,给所有韩国人上了一课:与邻为壑的代价,最终要由全体国民来承担。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在明赢得了选举,登上了总统宝座。
他深知,尹锡悦那条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如果继续下去,韩国的经济根基将被动摇。
因此,他上任后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对外政策,试图让韩国重新回到一种更加稳健和务实的“平衡外交”轨道上来。
这种策略,旨在在美国这个传统盟友和中国这个最大经济伙伴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不疏远美国,也不得罪中国,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李在明的这种“实用主义”外交思想,在他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他一方面向美国保证,韩美同盟是韩国安全不可动摇的基石,韩国将在美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重组中扮演积极角色。
这是为了稳住美国,让这位“老大哥”放心。
但另一方面,他话锋一转,着重强调了维护对华关系的重要性,直言必须避免因不慎言行而激怒中国,从而使韩国被推到大国对抗的最前线。
这番话,既是说给国内民众听的,也是在向国际社会表明他的政策方向:韩国不愿再做大国博弈的“棋子”或“炮灰”。
李在明的谨慎并非杞人忧天。他所处的内外环境远比过去复杂。
在国内,任何试图与中国缓和关系的举动,都很容易被政治对手给他贴上“亲华”的标签。
比如在竞选期间,他仅仅是提出“韩国不应介入台海争端”、“应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等常识性观点,就被对手猛烈攻击。
在国际上,美国对盟友的要求也日益苛刻。例如,美国为了在造船业上与中国竞争,希望得到韩国的支持,但韩国造船业的许多关键部件和大量订单都依赖中国。
此外,美国还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等领域要求韩国做出更多让步,甚至以关税相威胁。
李在明在采访中就无奈地表示,如果全盘接受美国的苛刻条件,他“可能会被弹劾”,这足以说明他面临的压力之大。
为了践行他的“平衡外交”,李在明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显得格外小心翼翼。
不久前,中国举行盛大阅兵式并向他发出邀请,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亲自出席,必然会引起美国和国内保守派的强烈反弹;但若断然拒绝,又会错失一个修复中韩关系的重要契机。
经过深思熟虑,他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自己不前往,但派遣了在韩国政坛地位举足轻重的国会议长禹元植率团出席。
这一安排,既在礼节上表达了对中方的尊重,又在政治上与敏感事件保持了距离,充分展现了其在夹缝中寻求回旋余地的外交智慧。
然而,即便他如此谨小慎微,麻烦还是会不期而至。
就在他努力向中国传递善意之时,他任命的外交部长赵显在8月初接受美媒采访时,却发表了一番不合时宜的言论。
赵显声称中国的崛起给周边带来了“困扰”,并呼吁美日联手促使中国遵守“国际规则”。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因为它听起来与尹锡悦政府的论调如出一辙。
这无疑给刚刚起步的中韩关系缓和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韩国总统府的反应异常迅速。
在不到24小时内,青瓦台直接越过外交部发表声明,紧急“灭火”,重申韩国的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并强调了维持中韩关系稳定的愿望。
总统府亲自出面纠正外长的言论,这一罕见的举动,清晰地表明了李在明本人对于处理对华关系的极度重视和紧张心态。
他深知,任何可能引发中方误解的火星,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扑灭。
这种“既怕美国误解,又怕中国动怒”的困境,正是当前韩国外交的真实写照。
韩国的经济命脉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而其国家安全则依赖于美国的军事同盟。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决定了韩国的任何一位领导人都必须像走钢丝一样,在两大国之间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在未来,李在明还将迎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今年10月底,APEC峰会将在韩国庆州举行,届时中美两国元首极有可能在此会晤。
作为东道主,韩国的角色将变得至关重要。如果李在明能够巧妙地运用东道主身份,成功扮演中美之间沟通的“桥梁”,那么他的“实用外交”将获得巨大成功。
但如果处理不当,一步踏错,就可能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总而言之,李在明总统上台后的种种表态和举措,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
经历过尹锡悦时代的阵痛后,韩国社会已经深刻认识到,与中国保持稳定友好的关系,并非一道可以随意取舍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关乎国家繁荣和民生福祉的必答题。
激怒中国所带来的经济寒冬,是韩国社会无法承受之重。
来源:艾弥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