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平顶山和所辖6个县市,都改回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好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22:29 1

摘要:平顶山共有4个市辖区,它们大多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是由周围的宝丰县、叶县分置而来的,共同组成了平顶山市,这其中石龙区的位置比较例外,孤悬于主城区以外,夹在宝丰、鲁山两县之间。

如果把河南的平顶山市区,和下辖的4个县,代管的2个县级市,都改回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好听,谁的名字最响亮呢?

【平顶山市区】

平顶山共有4个市辖区,它们大多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是由周围的宝丰县、叶县分置而来的,共同组成了平顶山市,这其中石龙区的位置比较例外,孤悬于主城区以外,夹在宝丰、鲁山两县之间。

平顶山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河南省内相对比较年轻,不过其历史底蕴并不单薄,早在殷商时期这里就形成了早期的应部落,西周时被册封为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应国过于弱小,被晋国、郑国所兼并,后为韩国属地,此后的历史长河里,平顶山市区一带没有稳定的建制出现,直到隋唐时期被整合进了汝州序列,解放后市域分属许昌、洛阳两大专区。

1953年随着平顶山煤田勘探出现重大进展,于1956年组建了平顶山矿区属许昌专区,1957年矿区升格为省辖市,称作平顶山市。为了扩展平顶山市的辐射能力,又陆续从周围县份析出部分乡村并入平顶山市区,改建为中心区、郊区,1964年平顶山由省辖市改为平顶山特区(比深圳还要早),1968年复称平顶山市。

此后,平顶山市进行了市区大幅调整和更名,形成了三个区的格局,1983年平顶山首度有了市辖县,伴随着舞钢、临汝二县改建县级市,和湛河、石龙二区的更名,平顶山市4区4县2市的格局至此铺展开来。如果改作古名,平顶山就叫应国。

叶县位于平顶山市的东南部,与许昌、漯河、南阳三市相邻,沙河、澧河横贯全境。西周时期境内为应国属地,后为楚国的叶邑,战国时期纳入韩国,秦朝时称叶阳。

西汉初年改置为叶县,同时增设昆阳县,西晋时划属南阳郡,南北朝乱世时,先后做过南中府、襄州治所,隋唐时还一度升格为叶州、仙州,唐肃宗时划属汝州管辖,元明时期属南阳府裕州,清朝时直属南阳府。叶县虽历经州郡变迁,和一度存废,但始终将县名保留了下来,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叶氏后裔祖地,至今还保有明代时的县衙。

郏县位于平顶山市的北部,两面为许昌市环绕,北汝河贯穿全境。郏县在先秦时期称作夹邑,秦朝时置县,北魏时改为龙山县属顺阳郡,隋朝时历经汝南、辅城、郏城等县名的变更,宋朝时改为郏县,元明清时期隶属汝州。如果改作古名,郏县就叫夹县。

宝丰县属平顶山市的地理中心,是石龙区联系平顶山市的纽带,境内河流众多。历史上宝丰县域长期分属周围县份,后随着白酒酿造、汝官瓷以及手工业的发展聚集成一座中原的巨镇,武周时曾置有龙兴县,公元1120年,喜好诗文绘画的宋徽宗特意赐名为“宝丰县”,也是宝丰建县的开始,明末清初时一度升格为宝州,恢复县制后划属汝州管辖。如果改作古名,宝丰就叫龙兴。

鲁山县位于平顶山市的西南端、伏牛山东麓,呈三面环山之势,昭平台水库坐落于此,为沙河积聚了丰富的水源。夏商时期境内被称作鲁阳之地,西汉时始置鲁阳县属南阳郡,北魏孝文帝时改为山北县,还曾做过荆州治所,隋朝时更名为鲁县,唐太宗时改为鲁山县属汝州。如果改作古名,鲁山就叫鲁阳。

舞钢市位于平顶山市的东南端,为漯河、驻马店、南阳三市所环抱,石漫滩水库坐落于此。境内在先秦时期是著名的铸剑宝地,史称合伯之地,唐朝时划入舞阳县管辖,为此后的朝代所沿用。1972年改设为平舞工区,1977年改为舞钢区,1979年划属许昌地区,1982年划回平顶山市,1990年改建为县级市。如果改作古名,舞钢就叫合伯。

汝州市位于平顶山市的西北端,北汝河穿梭于此,呈两山夹河谷的地形地貌。

要说古时平顶山一带的中心在哪,汝州当之无愧,早在夏商时期境内就形成了霍邑,后为霍国封地,周平王东迁后将霍国纳入了王畿之地,战国时期为南梁之地,秦朝时置梁县属三川郡,东汉时属都城洛阳,历经南北朝的乱世演化为了汝北郡,后为伊州,隋朝时(606年)改伊州为汝州,从此“汝州”之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为后世朝代沿用。明朝初年梁县并入汝州属南阳府管辖,成化年间汝州一跃升格为直隶州,位列河南“八府一州”。

民国初年汝州随着其他州府一起被裁撤,降格为临汝县,解放后划入许昌专区,1954年改属洛阳专区,1986年划属平顶山市,1988年成为县级市,临汝县之名为汝州县级市所代替。汝州虽不是这里最早的建制,而且最早置县的梁县也早已融入汝州之中,但它们共同塑造了这一历史底蕴,汝州之名显然不容置喙。

来源:史话古今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