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燃情照巴士——评《长阳十一老:高举民族文化火炬前行》|袁华专辑(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09:14 2

摘要:文成国先生的这篇文字,并非冰冷的人物纪实,而是一场浸润着个人记忆与文化敬意的深情回望。它以“十一老”为镜,既照见了一群银发老者的文化坚守,也折射出长阳土家文化代代相传的精神脉络,读来温热动人,更引人深思。

银发燃情照巴土

——评《长阳十一老:高举民族文化火炬前行》

谷子

文成国先生的这篇文字,并非冰冷的人物纪实,而是一场浸润着个人记忆与文化敬意的深情回望。它以“十一老”为镜,既照见了一群银发老者的文化坚守,也折射出长阳土家文化代代相传的精神脉络,读来温热动人,更引人深思。

文章最动人的力量,源于“小我”记忆与“大我”群像的交织。作者没有空泛赞美“十一老”的贡献,而是以自身三段亲历为锚点——被肖国松、刘明春两位先生温暖鼓励的知青岁月,受龚发达先生悉心指导的创作经历,得宋兴宏先生经验点拨的成长时光,让“十一老”的形象从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可感可触。那些关于除夕夜炸石修车道的热血、修改诗歌被“三毙”的较真、24栋宿舍的邻里温情,既是作者的人生片段,更是“十一老”们曾以文化之力温暖他人的生动佐证,让读者在共情中读懂这群老者“情满土家”的初心。

同时,文章巧妙勾勒出长阳文化传承的“接力图景”。龚发达先生虽未在“十一老”之列,却成为贯穿全文的精神坐标——他挖掘土家山歌、培育青年作者的执着,潜移默化影响着肖国松、宋兴宏等后辈,而“十一老”如今笔耕不辍、弘扬文化的行动,正是对这份精神的接续。从抗战壮士杨发兴的方言研究,到胡德声“三月不知肉味”的文笔,再到覃章林饱含军旅激情的诗作,“十一老”各有专长却初心一致,他们如同“巴山舞的领舞者”“清江号子的领头人”,让土家文化在代际传递中始终鲜活。

更难得的是,文章跳出了对“高龄创作”的浅层歌颂,直指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十一老”的可贵,不仅在于80到97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更在于他们始终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将个人笔墨与民族情怀、时代担当相连。肖国松“八十一岁始学画,总把晚霞作朝霞”的乐观,宋兴宏《渺忆读小学》引发的集体记忆共鸣,都印证了文化的力量:它能跨越年龄,让银发成为最亮眼的“文化底色”;也能穿透时光,让土家故事在新时代依然有打动人心的温度。

这篇文字,既是对“长阳十一老”的致敬,也是对每一位文化坚守者的礼赞。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像“十一老”这样,以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将民族文化的火种播撒在山乡,也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来源:陈英说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