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秋,英国人李·约瑟骑着骆驼穿越戈壁,抵达敦煌。当时,正值战乱时期,莫高窟无人看守,更没有游客。
1943年秋,英国人李·约瑟骑着骆驼穿越戈壁,抵达敦煌。当时,正值战乱时期,莫高窟无人看守,更没有游客。
荒凉寂静中,李·约瑟看到了九层重檐指天,飞天舞带当风,彩塑佛陀低眉含笑,三危山下断崖陡峭。
莫高窟俯视图
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凝聚着十个王朝,2000多年的心血,让李·约瑟感到无比震撼。
第254窟“尸毗王割肉救鸽”壁画,更让他惊讶发现,南北朝时代画家,竟掌握了“透视法则”,这比西方画家提出的透视法,早了将近1000年!
为记录下这珍贵画面,李·约瑟四处游走,在敦煌和莫高窟拍摄了大量照片。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些照片,看看80多年前的敦煌、修复前的莫高窟,到底是什么样!
△李·约瑟雇佣的驼队,晃晃悠悠走在戈壁滩上。
骆驼体型庞大、性情温和,除了人类,几乎没有天敌。跑完100米只需6.5秒,比博尔特都快,还能连续行走数个小时。是戈壁滩上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1943年的敦煌县城,城墙和城楼高大宏伟。
敦煌始建于西汉时期,前面是阳关,后面是玉门关,控伊西而制漠北,被誉为“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
△敦煌建城时的位置。
△一对卖瓜的父子,看着李·约瑟的镜头,有些局促不安。
△鸣沙山的月牙泉,没有挤拥不动的打卡人群,只有点点绿洲。
△月牙泉近景,干旱而不枯竭,风吹而沙不落,形如月牙,清润不浊,被誉为“沙漠第一泉”。
清朝时期,月牙泉水深还有9米,能行大船。80年代,水深降至0.7米,险些被风沙掩埋。
好在2002年禁止在周围开荒,并引水补水,终于把月牙泉给抢救了回来。
△1943年的莫高窟,几乎任何保护措施,显得荒凉而萧瑟。
△九层楼,始建于唐代,依山而建,气势恢宏,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莫高窟第138号洞窟,用几根木棒进行了简易支撑。
△莫高窟北边的一排石窟
△第415号窟,一座庄严肃穆的佛像,身后的壁画还很清晰。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鸣沙山,忽见金光闪耀,于是便在岩壁上凿出了第一个洞窟。
△1943年的卧佛,背后还有18个小雕像,如今只剩下了2个,
莫高窟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西夏、元等朝代的修建,1600米崖壁上,布满了735个洞窟!
元末明初,莫高窟停止修建,于是逐渐衰败。
△唐代的佛像,精美绝伦,栩栩如生。
修炼莫高窟的朝代中,唐朝最为强盛,因此唐代的石窟,造型也最为精美。
△一座小型的佛像
△莫高窟里的壁画,1943年的时候,许多笔画还保存完好。
△另一组壁画,绘制的是“天王图”
△历经上千年的风化,墙壁斑驳不堪。
莫高窟里除了佛像和壁画,还保存了大量古籍。
1914年,王圆箓道士就在第16窟,发现了一间密室,里面有5多万副宋代以前的经书、纸画和刺绣。
英国人斯坦因闻讯后,仅用4锭马蹄银,就从王圆箓手中买走大部分经书,送进大英博物馆。
其余经书,也被王圆箓逐渐卖完,大部分不知所踪。
△第231窟到第236窟,在如此险峻的峭壁上雕刻,可见古代工匠的坚韧与智慧。
△曾经坚固的楼梯,被侵蚀的千疮百孔。
△第458窟和第459窟,佛像保存的相当完好。
△残缺的石窟
△莫高窟前的小溪。
△三座造型典雅的佛塔。
△拍完莫高窟,李.约瑟又回到敦煌继续拍摄。安静的街道,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讨价还价的李·约瑟。
这种看着像枣的水果,是西北地区特有的酸梨,俗称“倒吊果”“吊蛋子”
△李·约瑟从戈壁滩挖出来的古尸,分别是两个脚掌和一个手掌,这些都被他带回了英国。
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了1943年的莫高窟,尽管风化侵蚀严重,但许多雕像还在,壁画也相对完整。真的是令人心生感慨。
来源:意想不到的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