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过剩环境下,传统“药方”已无法解决当下经济症状问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20:39 1

摘要:这个观点是当前全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一个总需求不足、供给全面过剩的新环境下,传统的宏观经济“药方”确实效力大减,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这个观点是当前全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一个总需求不足、供给全面过剩的新环境下,传统的宏观经济“药方”确实效力大减,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以下从几个层面论证这一观点。

一、什么是“全面过剩环境”?

这不仅仅是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而是一种系统性、多维度的过剩:

1. 资本过剩 (Capital Glut): 全球范围内资本泛滥,追逐有限优质资产的“资产荒”出现。央行“放水”后,钱很难流入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而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推高资产泡沫。

2. 产能过剩 (Overcapacity): 经过几十年全球化扩张,几乎所有制造业门类都面临全球性竞争和供给过剩。企业面临“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价格竞争,利润微薄。

3. 信用/债务过剩 (Debt Glut): 全球债务总额已达历史峰值。政府、企业、居民的负债率都很高,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和意愿大幅降低。

4. 信息过剩 (Information Glut): 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传统营销和流量获取成本急剧攀升。

在这种环境下,经济的核心矛盾从 “短缺” 转向了 “过剩”,从 “如何生产更多” 转向了 “为谁生产、如何分配”。

二、哪些是“传统药方”?

传统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基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其核心手段是:

1. 货币政策 (Monetary Policy): 降息、降准(“放水”),通过降低资金成本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2. 财政政策 (Fiscal Policy): 扩大政府支出、减税降费,通过政府投资(如“铁公基”)和转移支付来直接创造需求。

3. 供给侧改革 (Supply-side Reforms): 侧重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旨在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效率。

三、为何“传统药方”已无法解决当下问题?

1. 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与传导机制阻塞

· 流动性陷阱风险: 当利率已经降至极低水平(甚至零或负利率)时,进一步降息对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效果微乎其微。企业和居民因为对未来预期悲观,即使借钱成本再低,也不愿借钱投资或消费。

· 传导机制失效: 央行释放的流动性难以流入实体经济。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过剩行业的企业拿到钱也不再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还债或金融投资,反而加剧资产泡沫。

· “推绳子”效应: 货币政策像一根“绳子”,可以“拉”(加息收紧)以抑制过热,但很难“推”(放水刺激)来提振衰退。在需求萎靡时,光靠印钱无法创造真实的需求。

2. 财政政策的约束与效率问题

· 债务高企的约束: 各国政府债务水平已处于历史高位,继续大规模举债投资的空间受限,财政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 投资回报率下降: 传统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经过多年建设,许多已经饱和或接近饱和。新建项目的经济和社会回报率大幅下降,可能形成无效投资和更大的债务包袱。

· “挤出效应”担忧: 政府大规模发债可能会抬高市场利率,反而挤占了私人部门的融资空间。

3. 供给侧改革的局限性

· 侧重于“量”而非“质”: 传统的供给侧改革(如去产能)能优化存量,清理“僵尸企业”,但它无法自动创造新的、巨大的需求。它解决了“谁死谁活”的问题,但没有完全解决“未来吃什么”的问题。

· 可能加剧短期阵痛: 去产能、去杠杆在短期内会伴随企业倒闭和失业上升,若没有新的增长动能及时接盘,会对社会总需求造成进一步压制。

四、问题的核心:传统药方无法解决“需求侧”的症结

上述所有分析都指向同一个核心:传统药方主要作用于“供给端”和“投资端”,但在“全面过剩”环境下,最致命的症结在于“需求端”和“消费端”的长期疲软。

· 收入分配不均: 全球范围内,资本回报率高于劳动回报率,导致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有消费欲望但没有消费能力,这是总需求不足的结构性根源。

· 居民预期转弱: 面对就业压力、教育、医疗、养老等高额隐性成本,居民倾向于增加预防性储蓄,减少即时消费。“有钱不敢花”成为普遍心态。

· 全球总需求萎缩: 全球化红利衰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外需市场也充满不确定性。

结论:需要新的“诊断”和“药方”

因此,在全面过剩的新常态下,试图用刺激投资和生产(供给端)的传统方法来解决需求不足的核心矛盾,无疑是南辕北辙。这就像给一个消化不良的病人不停喂食健胃消食片(供给侧),但问题的关键是他没钱买饭(需求侧)。

新的“药方”必须直击病根,其核心思路应从 “刺激生产” 转向 “培育需求”和 “分配改革” ,可能包括:

1. 需求侧改革: 通过实质性的收入分配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教育、养老),减轻居民负担,才能真正地“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

2. 培育新质生产力: 不是重复过去的产能扩张,而是通过真正的技术创新(如AI、生物科技、绿色能源)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从而创造新的、高质量的需求。

3. 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 从“大水漫灌”转向“滴灌”,重点支持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高端产业。

4. 深化市场改革: 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生产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领域。

总而言之,经济机体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病原体已从“供给短缺”变为“需求不足与分配失衡”,再用旧的“药方”自然难以见效,甚至会产生抗药性(债务、泡沫)。唯有重新诊断,对症下药,方能走出困境。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