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脏、肝脏、肾脏、血糖、血压,这几个词听着耳熟,但背后的危险,却往往被忽略。别等身体亮红灯了才后悔,当初要是早查早防,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常听人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可有几种病,一旦缠上了人,想完全扭转基本是痴心妄想。
心脏、肝脏、肾脏、血糖、血压,这几个词听着耳熟,但背后的危险,却往往被忽略。别等身体亮红灯了才后悔,当初要是早查早防,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心脏就像家里的水泵,天天打水,把血送到全身。年轻时拼命加班,心脏能硬抗;可年纪一上来,小毛病一点点堆。心力衰竭一旦形成,死亡率不输癌症,可它却没啥“明星光环”,常被人瞧不起眼。
有些人平时胸闷气短,爬两层楼都累得直冒汗,还以为是缺锻炼。等送到医院才发现,心脏泵血功能掉下去了。这病不可能逆转到原始状态,只能靠药物和习惯控制。
医生们说,心脏不好的人,往往半年前体检就有蛛丝马迹。比如心电图的早期异常能提早几年预警。可惜大多数人没当回事,拖到“泵坏了”,那就真是越修越损。
肝脏的毛病最隐蔽。它是个“哑巴器官”,哪怕出了问题也不叫唤。人一旦查出肝硬化,大多已经晚了。硬化就好比土地板结,再也耕不出好庄稼。
常年喜欢喝酒的人,肝脏像天天被火烤,最后只有两条路:要么慢慢硬化,要么干脆长肿瘤。别以为只有酒精才麻烦,脂肪肝里三成都有机会往硬化发展。年轻人动不动就说“轻度脂肪肝没事”,可真拖着不管,就等于给未来埋地雷。
要想肝脏好,定期验血,查查转氨酶、B超扫一眼,比啥养生秘方管用。老话说“牛要吃草,人要体检”,这话半点不假。
在门诊见过不少人,平时觉得身体没啥毛病,就是脚踝有点肿。结果一化验,肾功能掉了一大截。慢性肾衰竭像水库干涸,一旦下降,就再难回到原来的水位。
肾脏的代偿能力特别强,哪怕坏掉一半,你可能都感觉不到。等到尿毒症的阶段,就只能靠透析维持。不少人愿意花钱买保健品,却不舍得花几十块查个尿常规。其实早几年查出来,控制血压、注意饮食,可以延缓很多问题。
一句土话:肾是个亏不得的器官,一旦亏空,就只能干巴巴熬着。
糖尿病从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几年十几年的积累。刚开始只是饭后血糖高,大家都觉得无所谓。真正吓人的是并发症:失明、截肢、透析,这些都是糖尿病的“账单”。
世界范围的数据摆在那儿,成年糖尿病患者比例不断增加。问题是很多人连自己血糖高都不知道。糖耐量测试或空腹血糖,能早早提醒。可太多人觉得麻烦,能拖就拖。
糖尿病不可能根治,但能管得住。体检就是提前拦住它的小偷锯齿,不让它偷走未来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的问题就更普遍了。有人开玩笑说:“半个村的老头老太太都有这病”。为啥?因为血压高,背后可能是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大的元凶,发作了要么残,要么走。
可悲的是,很多人拿高血压当感冒,自己停药、乱吃药,觉得“不难受就没事”。其实血管在无声中一点点变脆,等脑子里“突然炸雷”,后悔都来不及。
体检里一个简单的小血压计,就能测出蛛丝马迹。自己天天在家量一量,比什么都实际。
有些人看体检报告就头疼,不愿意面对异常指标。其实体检不是给自己添堵,而是给未来上保险。
心、肝、肾、糖、压,这几样都是能体检里早发现、早拦住的事。真等症状来了,往往就是“覆水难收”。
点到为止:身体从来不会欺负咱,它只是按规矩走。该坏的零件到了年纪就要换,但人不是机器,换不了,只能靠保养。体检不是形式,而是实打实的护身符。
别把钱全花在医药费上,提前做做基础检查,远比以后花十倍的钱受一辈子的罪强。
说到底一分钱的体检,往往能省下一万块的治疗费。这哪是亏事,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大家平常是怎么看待体检的?你身边有没有因为早体检而“躲过一劫”的例子?不妨在留言里聊聊。
参考文献:
[1]胡盛寿,葛均波.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J].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31(3):205-220.
[2]王贵强,马雄. 中国肠、肝、胆疾病流行趋势与防治对策[J]. 中华消化杂志,2023,43(1):7-14.
声明:本文内容为健康科普知识分享,非诊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本文部分资料参考公开研究与临床观察,旨在传播健康理念。若涉及版权或引用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