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这边,预制菜就是餐桌上的刚需,市调说有90%的日本人都表示“没预制菜不行”。你要是在朋友圈晒预制菜,都会收获一堆点赞和好评。就连不少米其林大厨,都愿意和预制菜品牌联名出限定产品。
据悉,最近关于“日本人超爱预制菜但中国人集体抵制”的话题吵得热火朝天,罗永浩、知名餐饮品牌的那点恩怨,也把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
日本这边,预制菜就是餐桌上的刚需,市调说有90%的日本人都表示“没预制菜不行”。你要是在朋友圈晒预制菜,都会收获一堆点赞和好评。就连不少米其林大厨,都愿意和预制菜品牌联名出限定产品。
但咱这儿完全不一样。
自从西贝“预制菜风波”爆发,国内成千上万的网友纷纷喊打预制菜,“科技狠活”的标签一夜之间炸锅。只要听说哪家餐厅用预制菜,大家都是自动绕路走。这种情绪,罗永浩当时随口一句都能带起行业大地震。
可偏偏日本人吃得很淡定,国内就跟防“洪水猛兽”一样——难道真是中国人更难“伺候”?还是我们嘴巴更挑剔?
有网友问,日本的预制菜怎么能和米其林餐厅合作?反观国内,预制菜就是“耻辱柱”上的产品,这里面到底有啥门道?
咱们先来摆点事实。
日本的预制菜不是今天才火的。早在1948年,他们就有《食品卫生法》,几十年来标准扩大,信息披露做得死细。就味之素的预制菜工厂来生产全程用机器人监控,温控能精确到0。5℃,连每粒米瑕疵都能揪出来。这种精致到偏执的管控,普通人看了都得说一句“服气”。
买回家的预制菜,包装上扫个码,原料、屠宰日期、产地全给你写明白,连生产线杀菌时间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生产履历制”——不怕查,反正一切公开透明。
反观现在国内预制菜,就像开盲盒。之前三只羊直播带货的梅菜扣肉,有网友吐槽买回来全是边角料,主播信任值直接打折。有些包装只写“牛肉味调味油”,到底是啥油,产地让你“详见外包装”,你翻半天也找不到,信息能瞒则瞒,怎么能让消费者信任起来?
其实消费者最怕被糊弄。
你去餐厅点份88元的水煮鱼,结果配菜、鱼、酱料加起来,也许成本不到18块。还有那68元的鳗鱼饭,说不定和便利店12块一份的是同一条生产线出的。信息不对等、价格虚高才是让网友气炸的点,根本不是预制菜本身有多邪门。
罗永浩那次爆料,“西贝用预制菜卖高价”,后面站队的商业大咖们也没能扭转“预制菜=割韭菜”的全民印象。但日本不是靠洗脑营销取胜,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标准,让大家花钱花得明明白白。
日本社会深度老龄化,30%的人都65岁以上,双职工、小家庭普遍,大家根本没工夫天天做饭。预制菜省时省事还能吃得安心,在他们眼里,是生活的“必需品”。市面上专门为老人、牙口不搞的“软烂汉堡肉”“软质拉面”,还有低盐少油的健康菜,全是明码标价、品质可查。
再说现实场景,日本上班族一周做两次饭都算多,吃超市、便利店料理包早成常态,没人觉得“丢人”。有意思的是,年轻人买了好吃的预制菜,发个社交动态,都能收获点赞和羡慕。
可咱中国这边,一说吃预制菜,家里长辈抬头第肯定是“懒”“不健康”,甚至会觉得这是“被迫无奈”才干的事,完全没有分享欲。
而且国内超市的预制菜经常与速冻饺子、烧饼等“凑合吃”的产品摆在一起,无形中给人贴了个“廉价、次一点”的标签。很少有人以吃高品质预制菜为傲。
其实回头我们对预制菜的抵触,更多是对餐饮行业不透明、不诚信的反感,怕被当韭菜。根本不是味道、食材、技术的事,而是“信任黑洞”太大。
日本的预制菜普及,是整个社会结构和消费习惯变了之后的必然选择。消费者心里真正想要的,无非就是“我花的钱买到值的东西,卫生安全,信息靠谱”,就这么简单。
预制菜本身值不值,其实挺容易评判。
最后想问大家你们怎么看预制菜?是被营销坑怕了,还是觉得生活节奏变快选择无可厚非?留言一起聊聊吧,你经历过被高价预制菜“收割”的经历吗?
来源:书签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