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色渐浓,尚志市帽儿山镇大房子村的百亩树莓种植基地里,火热的丰收景象一直在延续。晶莹露珠缀满翠叶,红玛瑙般的树莓果在阳光下透亮生辉,百亩树莓园生机盎然,空气中都弥漫着果香。数十位乡亲穿梭其间,手法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子,欢声笑语在田间地头回荡——这些即将启程的
秋色渐浓,尚志市帽儿山镇大房子村的百亩树莓种植基地里,火热的丰收景象一直在延续。晶莹露珠缀满翠叶,红玛瑙般的树莓果在阳光下透亮生辉,百亩树莓园生机盎然,空气中都弥漫着果香。数十位乡亲穿梭其间,手法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子,欢声笑语在田间地头回荡——这些即将启程的小红莓,承载着村民的期待,奔赴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从“乡土果”到“国际货”
气候禀赋孕育全球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树莓被誉为“黄金水果”“水果皇后”,其高营养价值与广泛的深加工前景,让这颗小浆果成为跨国供应链上的“香饽饽”。基地的蔺江弘大姐拿起一颗饱满的红树莓介绍:“我们的果子能走出国门,靠的就是‘天生好底子’——帽儿山的气候温和,昼夜温差适中,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高,种出的树莓维生素C、花青素含量比不少产区都高。”
为了契合国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严苛标准,当地农户从种植端就下足了功夫。蔺江弘说,用了3年才筛选出适应本地气候且符合欧盟标准的“哈瑞太兹”“托拉米”等品种,全程采用有机肥料培育,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现在每一批出口的树莓,都要经过农残检测、糖度测定等6项指标筛查,数据达标才能装箱。”基地技术员表示,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持,让大房子村的树莓在俄罗斯莫斯科超市、欧盟有机食品市场站稳了脚跟,出口价格比国内市场要高。
红树莓串起“双循环”
家门口的岗位与跨国的订单
“以前觉得出口是遥不可及的事,没想到咱种的树莓能摆到外国的餐桌上,还能让我在家门口挣到钱。”大房子村村民王大姐一边将刚采摘的树莓装入专用保鲜盒,一边笑着说。她手中的果子2小时后将进入预冷库,经冷链运输抵达满洲里口岸,最终出现在俄罗斯的果酱生产线上。
树莓产业的国际化,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红利。由于鲜果采摘需在成熟后24小时内完成,且对人工精细度要求高,基地在采摘季日均需用工30余人,其中八成是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每天摘8小时,人均日收入在100至300元之间,比去外地打零工稳当多了。”村民李阿姨算了笔账,整个采摘期下来,她能多赚近万元。基地负责人介绍,今年仅出口订单就带动周边3个村的120余名村民实现灵活就业,人均增收数千元乃至上万元。
产业链延伸
从“卖果子”到打造“国际名片”
“60%以上的产量出口,年收益超60万元。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小浆果’的大潜力。”尚志市帽儿山镇党委书记表示,“我们不仅要让树莓‘走出去’,更要让产业链‘强起来’。未来将围绕国际化做文章,一方面升级冷链物流和检测体系,确保出口品质稳定;另一方面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符合欧盟标准的树莓原浆、冻干果等产品,打造自有品牌。”
目前,当地已与俄罗斯一家食品企业达成合作,计划联合建设树莓深加工车间,将鲜果加工成果酱、果酒等产品后直接出口,附加值可提升2到3倍。同时,依托帽儿山的旅游资源,当地正筹备国际树莓采摘节,吸引中俄游客参与农事体验,推动“产业+旅游”融合发展。
从田间地头的采摘筐,到横跨欧亚的集装箱,尚志红树莓的国际旅程,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探索出一条乡土产业国际化的乡村振兴路径。
当一颗颗红玛瑙般的树莓在国际市场绽放光彩,它们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甜蜜,更是中国乡村对接全球市场的信心与底气。当传统农业插上特色产业的翅膀,当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深耕土特产,创新产业链,小浆果也能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杠杆,让人民群众在广袤田野上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董芮菡 伊兰杰哈尔滨日报记者王东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