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李江秋和他的《安丘述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19:21 1

摘要:二十年前,旅居台湾省台北市的族叔李迺武先生,曾经给我请回安丘人李江秋先生编辑的《安丘述略》一书。他老人家告诉我,“李江秋编辑这部《安丘述略》是介绍安丘的珍贵资料书籍,她添补了安丘有关史料,是一部难得的珍贵资料书籍”。我知道你担任安丘市旅游局长,后来又担任安丘市

文/李连科

二十年前,旅居台湾省台北市的族叔李迺武先生,曾经给我请回安丘人李江秋先生编辑的《安丘述略》一书。他老人家告诉我,“李江秋编辑这部《安丘述略》是介绍安丘的珍贵资料书籍,她添补了安丘有关史料,是一部难得的珍贵资料书籍”。我知道你担任安丘市旅游局长,后来又担任安丘市文化局长。望你结合《安丘县志》等资料书籍,多为安丘的历史文化研究做贡献!

《安丘述略》:介绍安丘科举时代;

吾县文风,明清两代,颇为兴盛,在青州府属于十一县中,可列三名,仅次于诸城,即在省中亦可列上选。清我曾有一学政,对青州属于十一县文章,各加一字评语曰“诸城厚,安丘透,博山秀。”因而依地域及人口田赋而论,应列为二三等县,但县学为一等大学,每科秀才为大县之最高额廿四名,颇为他县所羡慕。全县举人名额,每科计八十二名,一0七县,每县平均分配一名,尚差廿五名。

但我县每科常得中六至七名,三年或二年一次之会试场进士名额,全国共仅三百五六十名,本县亦常佔三名以上,且常有兄弟师徒同榜之盛事。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本县曾得四人,计为曹贞吉氏(东关人)、宋介氏(西乡庄头人)、周进階(大桃里)、周氏(东北乡人)人。大体而言,明末清初,吾县文教,大放異彩,创修本县志之马文炜氏(定宇),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子应龙、从龙且为同榜。所创撰本县第一部志,於全国县志中,居亚军地位。清初下坡李氏李孟雨、和雨、季雨为堂兄弟,均进士,号称“一门三进士”。顺治康熙间大学士刘正宗及其两甥曹贞吉、申吉,均列两榜。后者为翰林院编修,正宗及申吉且分别为顺治和康熙帝之诗友;贞吉所著《珂雪词》更名满天下。

《四库总目提要》中有云:“陈其年评《珂雪词》‘吟成十首,事足千秋!赵名诚《金石》之录,逊此鸿文;郭宏农《山海名篇》,慙斯丽制’虽友朋互相推挹之词,但不必模周范柳,学步邯郸,而自不失为雅制,以其天分本近于是也”。得纪晓岚如此佳评,其词可知矣。《珂雪词》收入《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之《万有文库》及《人人文库》均有单行本销售于坊间。申吉诗集有《澹余》《南行》《黔行》《黔寄》诸集,最著者则为《又何轩诗集》(详传略中)。

另曹氏文人尚多,著作亦富。曹尊彝少年进士,文名动京师,惜三十岁早卒,论者惜之。曹氏族人著作,总其名为《守待集》,原以八开毛边纸抄录为四十厚册,惜以未得名人鉴别(本县人非亲即友,均避嫌不肯动笔),终未出版。原稿战时尚存,名史学家柯劭忞氏曾为之序,现已不可究诘了。

康熙进士王训(敷彝),主修《续安邱县志》,文章高古,体例谨严,与马志齐名。

张贞号杞园,与其长君在辛均为贡士,皆有文名。贞举宏博未第,官翰林院孔目,著述颇多;有《杞纪》《安邱乡贤传》《半部稿》等。

在辛(卯君)号柏庭,观城县教谕,所绘“鹅翎石”为艺林珍品,隶书亦自成一家,著有《隶法琐言》,声名盛越乃翁。

理学名家刘源渌,沙埠人,著有《续近思录》,学者称为“直斋先生”而不名。西乡关王庙李漋,乾隆进士,官咸安宫教习,著有《质菴文集》,号“桐成派”,有自刻木板。

嘉庆及道光两朝,更是人才辈出,盛极一时。宋官疃王驭超,官寿州知州,著有《海岱史略》一百四十卷,为我县第一史学名著;名小学家王筠(字贯山号菉友,道光举人)为其长君(另有事略),所著《说文句读》,集小学家之大成;《说文释例》更是戛戛独造,前所未有;另尚有《说文檕传校录》《文字蒙求》《四书说略》等及其他著作数十种,都有自刻大字木板。仲弟简(另有事略),季弟范(模山),道光进士,以知县分发河南而不就官,居家教读终身,弟子从游者常数十百人。著有《易经集解》《序卦图说》。

约在同一时期,下坡李氏亦有父子、叔侄、兄弟进士(李湘华为翰林院编修,胞弟湘萼,及子端遇均进士),以及师生三人进士同榜的佳话。

凡此皆由来有自,决非倖致。盖当年我县读书风气确盛极一时,如笔者故居谋稼河村,居民仅廿余户,且并非富有,学塾一时竟达七所之多,且有一塾仅有一师一生者,每当早晚,全村书声琅琅可闻,邻近村里,类似者甚多。

湖北云梦杨葆光,颇有文名,同治时任吾县知县,观风考试时,见与试童生的文章,一般水平均高,颇疑为枪替代笔之作,乃于正式县考时,故意为难,竟断章取义,出了一个所谓无情上下截搭题:“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按《中庸》原文为“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且亲自监考,寸步不离,待阅卷时,却不禁拍案惊呼:“我真瞎眼”者再。盖以难题没难倒人,佳卷仍多,所以后来重任本县,再也不敢轻视了。

以上所述,是吾县文教的黄金时代,亦即时人所谓旧学术时代。但直到清末民初,科举已停,学校方兴之时,也还有几位硕果仅存的耆宿,道德文章,均不亚前贤,足为本县旧学术的后劲,值得大书特书,为后人所矜式。谨志于左:

(一)韩仲荆,字二周,号铁怀,城内韩家后人。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授山西高平县知县,以至诚感人,不事刑威,民化其德,囹圄一空,膺卓荐以同知升用,卒于官。仲荆在晋久,文名最著,曾分校乡闱五次,一时山右名士,多出其门。其学以毋自欺为主,以实践为归。每论《大学》,宜复古本,其解致知,与姚江略同;其解格物,主感格言,其说既不同于程、朱,亦稍异陆、王;谓因听讼而悟及之,即所谓“诚能动物”云。其他尚多独得之见,为前人所未发,时山西巡抚为张之洞,闻其名聘为总文案,并兼浚文书局总校。著有《大学、中庸解》;手批《左传》及《经史杂记》四卷;《杂体诗文存稿》六卷;《泫署日记》三十卷,藏于家。在本县为晚清惟一古文大家,因之县中重要文章,多出其手。

(二)马步元,字梅生,世居县城东关厢。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甲午科甘肃正主考,入民国即未再出仕。吾县《安邱新志》《续安邱新志》,均由其主修。《新志》采用邑人马长淑、张柏恒合著之《新志乘韦原稿》,两志起自清康熙廿年,终至清亡,近两百年的县事记载,得以保存。主修吾县第一部县志之马文炜与《新志乘韦》著者之一的马长淑氏,均为同宗,真称得起是“方志世家”。

(三)赵录绩,字孝陆,世居景芝镇。天才奇高,人称其读书每能过目不忘,以秀才入赀为内阁中书。廿四岁中举后即宦游京师,交接当代名流,见闻日广,学业益进,于书几无所不读。博通《经史》,尤精《三传》,擅古文词,更善倚声。

光绪廿九年癸卯举梁士诒榜经济特科,三十年甲辰成进士,识者以为定入词林,氏亦颇自负,但结果以楷法秀丽,不合于当时所谓黑大方圆之“台阁体”,未能如愿,授民政部警政司主事。时清肃王善耆,号稍为最开明之王大臣,喜延纳士流,适管部务,以久耳氏名,礼遇有加,与北国名士盛伯熙等,同为其座上客,氏家故富藏书,因之于金石、古物、版本、书画,鉴别至精,专家及书贾登门就教者,常络释于途。

国子监祭酒,甲骨学先进王懿荣(莲生)父子三人,同殉庚子之难,所遗藏书,氏亦搜得不少。氏所完成之著作,有“模鬯阁词”六百余阙,极为当代名家所推崇,谓为有清一代词学名著之一。

无锡词人郑曼陀尤极称之。惟不好裱襮,为我县人天性,始终未肯出版问世。另闻尚有《清宫词》百首及《画湖凉吹诗词》若干首(张宗昌督鲁时,氏避居潍县丁氏花园为志其地名而作)均秘而未宣。

后乡人阳君天毅曾为其印行《丁丑秋词》计六十一词都八十三阕,为七七事变后,氏居青岛仿《庚子秋词》(光绪庚子八国联军陷北京后,词人王半塘、朱疆村、刘伯崇等三人,困居危城,忧国忧民之至情、赤诚寄之于笔墨,成《庚子秋词》二卷),为伤时感事之作。虽以谍网密布,语意不得不稍涉隐晦,而不能畅所欲言。但如“满目河山泪沾衣”;“何处关山飘汉月”;“雪花如血夺黄河”;“海上惊涛飞矗,正修罗伸足”;“痛东南倾覆”;“低扇引僬侥(短人)谁家郎主娇”等句。则对于河山倾覆举国沸腾,敌兵敌将猖狂骄横,痛心愤慨实已情见乎辞矣。“僬侥”且几已明指为倭人;而“铙歌新谱董逃行,哀弦绝,万夫皆裂”,于弃甲曳兵之败将,更痛恨欲绝。至如“低头臣甫拜,鹃声外,帝魂遥”,则是因身陷敌区,眷怀宗国,对西迁之中枢,不胜其殷殷之望!在当时敌伪虎视眈眈下,真可谓能言而敢言。

今日读来,深感三十余年前之“抗战精神”,似仍跃然纸上。西方有所谓“荷马史诗”,此篇则可谓之史词,因以时事入诗词,诗词辅翼史事,氏平素之理想,已实现于字里行间。一般虽皆以氏之著作多未出版,引以为憾!实则即此一编,已足千秋!在吾县词人中,曹珂雪已不得专美于前。莒县名宿赵阿南先生在《秋词》序中曾道及杨天毅君轸念前修,难能可贵,诚非过誉。因杨君之生也晚,并未及先生之门,而在先生身后,物力维艰,诲淫诲盗的小说戏曲,正汗牛充栋,流毒社会之时,独能刊布忧民忧国堪称抗战词史的大师名著,其关系文化风习者,实至重且巨,不止是爱护乡贤遗墨了。又氏久居故都,熟于胜朝掌故轶闻,每于稠人广座中,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其中不无珍贵史料,惜无人为之录存。

民国后由京归来,寄寓济南,虽曾当选首届省议员,仅为逢场作戏,绝非所好。某年,康有为过济,彼对当代学者,一向少所许可,而对《公羊学》,自负尤高。因闻氏亦治此学,特造寓访之,相与论道终日,氏议论风生,康大为惊异,以为积学不可及。犹忆《丁丑秋词》脱稿之初,笔者访先生于其胶东路寓所,时日寇方张,氏不禁指其满架诗书而叹曰:“我国处日俄两强之间,前途未可乐观,恐将彻底摧毁无遗”。今果不幸而言中,可谓老眼不花。氏于翌年归道山。昔梁启超挽康有为有句曰:“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沈鱼烂之惨!”氏则翻幸生也有涯,得免睹文化蒙难之惨了。韩复榘主鲁时,丁惟汾氏倡议续修《山东通志》,曾向省当局进荐氏任馆长主持其事,惜以七七抗战军兴,未能见诸事实。

附注:本节参考一、《丁丑秋词》,二、庄仲舒先生《丁丑秋词》校后语,三、孔达生先生《丁丑秋词》跋。

在艺术方面,吾县亦多有名手,除前述之张卯君书画均佳外,刘正宗书法二王,与同时孟津王铎(觉斯)齐名。说者谓:二人书法均不在刘石菴之下;县城东北郊有刘氏祖茔(按即安泰刘氏全族祖茔),其内有集王墓碑一座,甚为高大,文中叙述刘氏祖功宗德,其字则为搜集二王精品,由王铎摹勒上石,因二人以同僚而兼书友,且多藏有《羲献》旧拓,故此碑遂成为吾县艺术珍品之一。

另一珍品则在县南三十公里菴上村,有马某之妻节孝坊一座,原料用本省质地最佳之昌乐孤山石,作灰蓝色,细洁无瑕,而刻工之精,更为少见,不论人物、鸟兽、花木,无一不栩栩如生,尤其是荷花,叶作被风吹翻状,叶柄细而多刺,探出尺余生动而美观,见者都不禁恐其折断。本省谚语有云:“山东无二坊,除了兖州是菴上”。但兖州牌坊只是高大,刻工精巧实远不如此坊。惟据村中老人言,此坊刻工最佳部份为所谓“封侯(蜂猴)拜相”。是刻有一树上悬一蜂窝(巢),两猴去抓蜜吃,被群蜂围螫,抱头咧嘴露牙的狼狈之形相,极为逼真。惜捻匪窜扰时,村人逃避一空,被捻首任柱取去,殊为可惜。

此外下坡村举人李其昂,官中牟县知县,善画兰,号“中牟兰”。其四世孙于麓能遵守家法,号称“麓兰”;牟山后人王敬忞,家滨汶水,常见雁群起落,因而善画芦雁,号称“牟山雁”;张德铭善画牡丹,师高南阜,从孙亚恒与之齐名;寿山王某善画竹,称为“寿山竹”;清风岭秦某善画虾,号为“秦虾”,民国后亦有数人以画得名,并记于此:伏戈庄孙祥霖(沾群),在中小学时即以画破荷叶知名,卒业于北京高师手工图画专修科,为陈师曾氏之高足,后任教本省公私立各中学。孙氏常言:马浚海(纳川)画虽未臻成熟,但画才之高实不多见。按马为菴上村人,传其善画与摩写前述牌坊石刻有关。远在一九二五年张宗昌莅青岛时,马常作漫画讥张,遂被拘押,几与青岛民报胡信之同被屈杀。又东关人曹更生,上海艺专毕业,书画均师承吴昌硕氏,尤擅题画,篇幅大小,题字多少,位置所在,均煞费研究,恰到好处,实别具一格。

近年报载,有黄老奋者,善刻小字。吾乡有号称“三刀子”其人者,似尤过之。虽余生也晚,未及见其人,但其作品,流传仍多。吾乡旧式钱钞为仿假冒,票面中间都盖有大印章一颗,原料多用黄杨木,上刻简短古文一篇,字体大小,以一粒芝麻能掩盖三字为准 最奇特者,为其雕刻时绝不用眼注视,而是两手均笼于袖筒之内,一持木、一执刀,触摸而刻制,殊属神奇!其故居在吾村北一公里之团山子村。

戏剧方面之作者,当推刘一鹤(梅皋)先生。氏为光绪癸卯举人,江西候补知县,即刘大年君之尊人。民国元年曾任省议会秘书,时共和肇建,百度维新,省议会又为吾国有史以来之第一民主机构,更为国人所注视,所有重要文电,议长张介礼多交由氏与另一秘书县人王车甫主稿:(白芬里人),秘书长徐兰生仅总其成耳。二届省议会成立不久,氏即辞职,适有观城人王鲁生,在济南创办易俗社,改良国剧,延揽氏为国文讲师,并编改不少剧本,教学生演唱,如流行一时之“杀狗劝妻”,为提倡孝道之作;又取材《聊斋》之“仇大娘”“青梅”,主张女子独立,男女平等,无论唱词道白,皆通俗而不伤雅,确能一新耳目。晚年回籍任教于县立中学,吾县后辈学子,多受其教诲,教书习画,著述亦多。侍亲之孝,尤属难能。太夫人达九十七岁高龄,氏亦须发斑白,而承欢膝下毕恭毕敬,尽心尽礼,“大孝终身慕父母”,氏之谓矣!常忆其自书大门春联:“有闲阶级宜书画,落伍人才益寿康。”可见其晚年名士风趣。抗战军兴,虽年逾花甲,犹毅然从公,任职于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居鲁南沂蒙山区。民国廿八年六月八日,日寇五路扫荡鲁南山区时,轰炸省府所在地沂水县属东里店,不幸遇难。

【作者简介】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

来源:大河向东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