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邑县圈头乡任角烈士陵园,苍劲的柏树见证着一段跨越七十余载的诚信故事——任家三代人以“守好陵园”的承诺,真情接力,以园为家,陪伴英魂,成为武邑县军民鱼水情深的一段佳话。
□ 本报记者 张志青
在武邑县圈头乡任角烈士陵园,苍劲的柏树见证着一段跨越七十余载的诚信故事——任家三代人以“守好陵园”的承诺,真情接力,以园为家,陪伴英魂,成为武邑县军民鱼水情深的一段佳话。
故事的起点,是1950年。县里决定在任角村修建烈士陵园,村民任高山主动扛起了“第一代守陵人”的责任。“就在俺村修建烈士陵园,俺又是一名退伍兵,战友们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俺来守护他们的家……”这句朴素的话,成了他一生践行的承诺。面对朋友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任高山毫不动摇,亲手栽下的柏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也陪他走过了21个春秋。1971年,63岁的任高山身患胃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守陵的任务交给了儿子任二元,“二元,替我继续守陵啊……”这既是临终遗愿,更是诚信的接力棒。
“爹,放心吧,我一定站好岗,守好陵园……”任二元没有犹豫,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托付。
彼时的任二元在家务农、打零工补贴家用,接到这个任务后毅然辞去零工,骑着自行车、驮着扫帚走进陵园,成了“第二代守陵人”。这一守,就是46年。风雨无阻的日子里,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了他最熟悉的“老伙计”——日常清扫、设施维护、树木修剪,他把每一件事都做得细致妥帖,用行动兑现着对父亲的承诺,直到2017年患病离世,坚持守陵到生命最后一刻。
接过接力棒的,是任家第三代任志星。打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父亲的影响,任志星扛起了继续守陵的“大旗”,成了任家“第三代守陵人”。
在任志星刚开始守陵的时候,很多他的同龄人都外出务工挣钱,收入很不错,春节回家过年时会劝任志星一同外出务工,但他一次次婉言谢绝了。用他的话来说,一个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钱,虽然自己的收入很低,可他打小耳濡目染,崇尚英雄,他牢记爷爷与父亲的嘱托,逐渐理解了守护烈士陵园的意义,觉得为烈士守陵无比光荣。
任志星不仅是陵园守墓人,渐渐地也成了红色革命故事的宣讲员,为前来祭奠烈士英魂的群众讲解英烈的革命事迹。任志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宣传员行列,把革命烈士的事迹播撒在武邑大地上,让子孙将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从1950年至今,70余载光阴流转,三代人初心如磐。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他们却用“一代守一代、一辈传一辈”的坚守,诠释了诚信最动人的模样。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