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离填报志愿仅剩一周,各大高校迎来了预推免考核高峰期。在夏令营取消 + 推免系统提前开放的背景下,本周(9 月 16–21 日)成为发放预推免 offer 的黄金周。
距离填报志愿仅剩一周,各大高校迎来了预推免考核高峰期。在夏令营取消 + 推免系统提前开放的背景下,本周(9 月 16–21 日)成为发放预推免 offer 的黄金周。
各大高校复试时间高度重合甚至出现17 号截止、18 号开考的紧凑安排。很多保研er感慨恨不得把24 小时掰成 48 小时!
🔔到底因为什么?又有哪些重要信息?下面小晴为大家梳理好啦~
一、撞车成为常态
通过整理部分院校复试时间可以发现,17–20 日是复试最密集的时间段。院校选择在这一时间完成考核,是为了赶在 9 月 22 日填报志愿前发放 offer,并预留 2–5 天公布结果。
部分985高校
这也导致大量复试撞车同一天要跑 2–3 场的情况比比皆是,部分院校改为线上复试。
对院校来说这是提前筛选意向生源、减少“鸽子”的手段对考生来说,却意味着选择的难度加大,一次取舍可能决定能否上岸。
二、对保研er影响
PART
01
选择大于努力
9 月 17–20 日成为最为密集的考核窗口。大量高校集中在这一时段安排复试,导致时间冲突频发,考生往往无法兼顾所有院校。
这几天的取舍几乎决定了最终的走向。如果能够精准挑选目标,抓住那些竞争相对温和、录取机会较高的院校,即便只是“保底”,也能为自己锁定上岸的可能。
但若选择不当,在多场复试撞车中频频失利,就有可能错失本年度最后的推免机会,被迫转向九推。
PART
02
新手压力徒增
夏令营取消后很多“零经验”的同学第一次面对高强度考核,难免手忙脚乱。
但好消息是临近系统开放部分大佬已锁定目标退出竞争,考场对手大多水平相近,准备充分就有机会。
PART
03
竞争逻辑变化
高度重叠的复试时间使得今年的预推免偶然性更强。考生往往无法兼顾多所院校,运气因素被放大,选对院校可能拿到 offer选错则空手而归。此时理性择校与稳定心态比盲目撒网更能提升成功率。
三、上岸攻略自查清单
PART
01
自我介绍
预推免面试必考环节一般需要准备 1 分钟和 3 分钟的中英文版本,建议配一份 PPT,即使未要求也能加分。
1️⃣ 内容框架:学业背景 + 科研经历 + 研究方法 + 竞赛实践。
2️⃣ 信息密度:用“获×项国奖、省奖”代替冗长罗列,只讲最重要的项目和方法。
3️⃣ 技能优先:研究规划难凸显优势,可改为强调科研方法,如“在 XX 项目中,独立使用 XX 软件,采用 XX 模型,探究 C 在 A 对 B 的影响效应”。
4️⃣ 特殊要求:不同院校可能有差别,如南京大学材料学院只需 1 分钟英文介绍,而浙大工程师学院要求 5 分钟 PPt。
PART
02
简历面
简历是老师提问的重点务必对简历内容烂熟于心,避免“写了却讲不清”。
1️⃣ 学业类问题:介绍成绩最高/最低的一门课,并谈学习方法。
2️⃣ 专业选择:解释跨专业报考原因。
3️⃣ 未来规划:研究方向或职业目标。
4️⃣ 技能考察:简历写的软件或工具,需能简要介绍功能。
5️⃣ 个人特质:本科阶段最大的优缺点。
PART
03
科技面
一定要全面掌握自己的科研或竞赛项目,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创新点与不足,都要做到清晰明确。
1️⃣ 基本要素:背景、原理、研究思路、实验过程、创新点、不足。
2️⃣ 常见问题:项目选题是如何确定的?研究或竞赛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如何检索和阅读文献?使用过哪些软件?具体功能是什么?项目的创新点与不足?
3️⃣ 特别提醒:即使非本人负责的部分,老师也可能追问,要提前和队友沟通。
PART
04
专业面
与夏令营相比预推免更强调专业面考察,直接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功底,以便快速筛选出具备学术潜力的人选。提问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察角度:核心课程掌握与学习方法、基本概念与关键理论、专业书籍的框架与脉络、学科热点与前沿方向。
2️⃣ 提示:问题大多为入门级,但若连基本概念都答不出,会严重减分。
PART
05
英语面
英语考察主要分为日常口语与专业问答两类,大部分题目都可提前准备,从而在面试中更从容应对。
1️⃣ 日常口语:常见问题包括 hobbies and skills、strengths and weaknesses、hometown and family、motivation for graduate school。
2️⃣ 专业问答:可能要求解释术语、阐述研究方法、介绍常用软件、描述科研经历。
务必掌握本专业常用词汇,如电子信息专业需熟悉 series connection(串联)、demodulation(解调)等。听不懂或说不出专业词汇会非常尴尬,要提前准备。
PART
06
压力面学
老师的“刁难”往往是一种考察方式,目的在于观察学生在高压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因此,保持平和心态并提前演练,是顺利应对的关键。
1️⃣ 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
✅除了我们,还申请了哪些院校?
✅如果我们给你 offer,你一定会来吗?
✅如果复试失败,你会怎么办?
✅简历缺乏亮点,你凭什么被录取?
✅六级或某门课成绩偏低,如何解释?
2️⃣ 应对原则:
保持冷静和真诚,避免急躁或回避、适度承认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老师更看重临场反应和心态,而非“完美答案”。
四、总结
本周无疑是保研人最后的冲刺窗口。
复试撞车→ ✅选择决定上限;
零经验→ ✅快速自查填补短板;
高压考核→ ✅心态稳定才是最大武器。
来源:音乐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