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高校教师,徐伟荣始终坚守“双肩挑”理念——左手科研,右手教学。在他的推动下,葡萄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团队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协同培养机制,构建了以“老带新、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成长”为特征的梯队式科研团队。在课堂上,徐伟荣不是只讲知识点的“教科书
作为高校教师,徐伟荣始终坚守“双肩挑”理念——左手科研,右手教学。在他的推动下,葡萄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团队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协同培养机制,构建了以“老带新、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成长”为特征的梯队式科研团队。在课堂上,徐伟荣不是只讲知识点的“教科书派”,而是善于把科研经历转化为生动案例的“行走的故事库”。无论是在田间地头的调研故事,还是在实验室的失败与突破,他都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在笑声与思考中,对葡萄与葡萄酒这门学科生出浓厚兴趣。但课下,徐伟荣又极为严厉。他常说:“科研没有‘差不多’,细节决定一切。”对学生的试验设计,他可以一页页推敲到凌晨;对数据异常,他总会与学生反复讨论,直至找到问题根源,确保科研成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他对学生有一条硬标准:“不怕基础差,但一定要实干;不怕起点低,但一定要自驱。”徐伟荣要求学生具备“科研三素养”——内驱力、主动性、执行力。“科研不能靠推着走。”他常说,“内驱力决定你能走多远,主动性决定你能走多快,而执行力决定你能不能把想法变成结果。”他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科研假设,勇于试错,最终形成独立的科研思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植物、细胞与环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等国际权威期刊陆续发表20余篇论文,多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硕士论文。团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斩获“金葡萄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论文写得再好,如果不能落地产业,就只是写在纸上的科学。”这是徐伟荣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致力于将实验室里的技术送进葡萄园、送进酒庄。他带着学生走村入户、下地入企,了解种植户的实际难题,帮助他们调整品种结构、改进种植方式,推行节本高效的田间管理技术。他还与地方酒庄合作,将选育出的抗寒优系投入试种,反馈数据再反哺科研,一步步实现“实验成果→品种推广→产业升级”的闭环转化。在徐伟荣看来,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必须与农民、企业、市场产生共振。“你要懂葡萄的语言,也要听得懂农民的心声。”徐伟荣如是说。以葡萄为媒,讲好中国风土的故事在砥砺求索的这些年,徐伟荣个人先后被聘为国家育种联合攻关计划(酿酒葡萄育种)首席专家、宁夏回族自治区酿酒葡萄育种首席专家,获得自治区科技奖励,赢得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认可。面对荣誉,他却始终平和如常。他说:“这些奖项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团队,也属于这个产业、这片土地。”徐伟荣常说,宁夏不能是“下一个波尔多、纳帕谷”,宁夏要做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贺兰山东麓。落日下的贺兰山脊,勾勒出沉静的剪影。试验田间,葡萄藤整齐排列,枝蔓柔韧中藏着力量。徐伟荣独自走在小路上,脚下的土壤曾被人称作“种啥死啥”,而今正孕育着改变世界葡萄产业的希望。他微笑着看向远方,说道:“这些葡萄藤,看似柔弱,实则强韧。就像我们的科研,只要扎根大地,哪怕在最冷的地方,也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在徐伟荣眼中,“科技兴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必须奔赴的长途跋涉。他用10年耕耘,在这片寒风劲吹的戈壁滩,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而未来,也将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农科人”,在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持续前行。 来源:小可聊农村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