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作宾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05年赴日本,初入东京成城学校,后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归国后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执教,后任陆军部司长,辛亥革命后,历任九江都督府参谋长、参谋本部次长、湖北自治政府临时总监、广州大本营参议、国民政府委
蒋作宾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05年赴日本,初入东京成城学校,后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归国后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执教,后任陆军部司长,辛亥革命后,历任九江都督府参谋长、参谋本部次长、湖北自治政府临时总监、广州大本营参议、国民政府委员、军委会委员,1928年任驻德公使,1931年4月任驻日本公使,1935年5月为首任驻日大使,九一八事变后负责与日本进行交涉,后历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国民党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安徽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督察委员,1942年在重庆病逝。
蒋作宾1884年生于湖北应城,1905年7月在武昌文普通学堂就读,因成绩优异,作为公费生派往日本留学,与一些革命志士一起,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组织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孙中山离日去欧美南洋各地,黄兴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蒋作宾与黄兴见面共商革命方略,决定回国以后,蒋作宾打入清朝内部,深入敌腹,从上而下夺取政权,黄兴从下而上,领导革命志士,进行武装斗争。
黄兴
1907年蒋作宾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施承志同期毕业。经过充分酝酿准备后,1908年蒋作宾回国,向清政府报到,先分到保定军官速成学校当教官,在此期间,他不断向学员灌输革命思想,并做些革命组织工作。
第二年全国陆军留学毕业生考试,蒋作宾名列第二,被调到清廷陆军部军衡司任科长,军衡司也叫军制司,是掌管全国陆军人事勤务及部队编配等业务的部门,地位很重要。不久,由于蒋作宾将日本的步兵操典译成中文在军中使用,使陆军大臣荫昌等人对他倍加赏识,他便利用此机提出整编全国革命军队的建议,由于清廷害怕羽翼已丰的袁世凯,因此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
袁世凯
1911年蒋作宾晋升为军衡司司长,这工作对于实现革命党的中央夺权革命计划很有利,至当年8月他已将袁世凯的爪牙与旧督抚的鹰犬淘汰了很多,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失败,但蒋作宾认为,再经过二、三年的组织准备,军权基本上掌握在革命者手里时,中央革命就可比较顺利地实现。但是,由于汉口出事,革命党不得不提前于10月10日起义,蒋作宾得到消息后毫不迟疑,立即行动起来。
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北京后,清朝廷聚集兵力围剿起义军,在武昌外调集了七十二门山炮,但炮弹只有二十五发,便命蒋作宾去保定运军火,他故意把装运炮弹的列车放在后面序列,使炮弹十天内都运不到目的地(当时京汉线是单轨),大大削弱了清军战斗力。
当蒋作宾到达武昌时,正值革命军在汉阳受挫,黄兴东走上海,他急忙赶到都督府,都督黎元洪等正因战败而痛哭,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希望你们再苦守一星期,我就会调大军来增援”黎才破涕为笑。
黎元洪
蒋作宾连夜赶到江西,调兵增援,不但使武昌形势缓和,又促进了江西统一,并任九江军政府参谋长,后来,荫昌等了解了真相后,都大吃一惊。
荫昌
蒋作宾多年后在讲起辛亥革命时,总是多少有些惋惜,如果武昌起义再等二三年,待袁世凯势力大部分清除,换了革命党人的话,就可能不会有后来的北洋军阀混战。
1912年蒋作宾任南京临时政府的陆军部次长,后又受孙、黄之托,在北京政府内续任陆军次长,他积极建议建立以北京、武汉、南京三点为基础的革命武装,壮大革命军事力量。但是,由于袁世凯的复辟与镇压,这些革命武装均先后遭破坏。
1915年蒋作宾称病辞职,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西山,次年袁死,出任参谋本部次长,1917年9月出国游历,1919年2月返回,参加驱逐湖北督军王占元,之后南下追随孙中山先生,准备北伐,任大本营幕僚长。
孙孙中山逝世后,蒋作宾继承其遗志,出生入死,积极参加北伐,1926年北伐时他先后任江西、湖北宣抚使,为了不让张作霖与吴佩孚合作搞所谓北洋大团结,他前往沈阳去说服张。吴佩孚得知,指使不少军阀致电张作霖,说蒋作宾是赤党说客,要张作霖杀死他,当时上海各报都登载了这些函电,蒋作宾去沈阳后,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最终说服了张作霖,保证了北伐顺利进行。
吴佩孚
北伐胜利后,蒋作宾大声疾呼,应加紧建设,恢复战争创伤。
面对日本威胁日益严重,在北伐胜利之时,蒋作宾不为自己争官谋利,只为国家前途担忧,决定出国,联络德国、前苏联及欧洲诸国,钳制日本军国势力的发展,他被任命为驻德奥公使。
由于蒋作宾是民国政府的第一任公使,德国政府专门开了一辆花车到德国瑞士边境迎接,在柏林站,一些高级官员都出来迎候(后任大使再无此热烈场面),到任后他积极开展多方外交。
蒋作宾 ( 前排中 )任民国驻德公使时参观德国工厂
在蒋作宾到柏林前,中国驻德使馆连一辆汽车也没有,遇到外事活动,临时借车,手忙脚乱,不仅误事,也常为人笑话。蒋作宾到任之后,立即着手设计修缮房屋,更换室内陈设,安装对讲机、暖气等设备,使公使馆面貌焕然一新。
1929年蒋作宾参加了国联(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日内瓦第一次裁军会议,过去,国际会议都只用英法两种语言,这次他力排众议,破除惯例,庄严地用华语在讲坛上发言,使许多与会者都大吃一惊。第二天,日内瓦好几家报纸都竞相报道了这一惊人消息:在国联会议上第一次听到中国话!当时虽为列强之一的日本,也不敢破此惯例。蒋作宾在日记中写道:“吾东方语亦渐用至西方,殆余作其俑欤?良以吾国四万万余之大民族语言,无论从何方评论均有可用之价值。望吾同胞勿自暴自弃而自馁也。”后来确实又经过千百万同胞的努力和斗争,华语与中文终于成为国联的正式语言和文字了。
蒋作宾曾提出过一些不凡的见解,令德国及各国使节刮目相看,兴登堡对他评价也很高。
对于国内的政治经济许多方面,蒋作宾也提出不少建议,但很多都未被采纳。
为祝贺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公元1937年),同时前往德国接洽一项贸易协定,政府派财政部长孔祥熙前往,为了将此事办好,孔决定让蒋作宾(时任内政部长)的长子蒋硕民一同前往。这种好差使一般人都会争着去的,但蒋作宾坚决反对,他认为蒋硕民在德国是学数学的,而这项工作应派学经济贸易的人去才合适,在他的推荐下,派了曾在德工作多年、柏林大学经济博士王家鸿前往。
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蒋作宾
1941年蒋作宾在瑞士读书的儿子蒋硕治来信说他只剩下两周的饭钱了,无钱在市场上购买外汇,有人建议去找孔祥熙,说通过孔可以用十分之一的钱买到官价外汇。但是蒋作宾不肯去,宁愿儿子挨饿,也不求孔,后来蒋硕治自己去做工,才将所有学业完成。
1941年重庆大隧道惨案发生,两万多无辜百姓被闷死在防空洞内,蒋作宾知道后难过得哭了。
蒋作宾 抗战题词
山河破碎,当局腐败,百姓遭难,蒋作宾病情日益加重。
1941年12月24日蒋作宾满怀忧虑,两袖清风,病逝于重庆,终年五十八岁。
1943年6月12日追赠蒋作宾为一级陆军上将军衔。
来源:辛亥5000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