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疗常被比作 “隐形的手术刀”。它借助聚焦的高能量放射线,像 X 射线、电子线等,对肿瘤细胞的 DNA 发起攻击。肿瘤细胞的 DNA 一旦受损,便丧失了分裂和再生的能力,进而被成功杀灭。在治疗过程中,关键在于精准地将放射线剂量集中于肿瘤病变部位,同时尽可能减少
放疗,即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与手术、化疗共同构成了肿瘤治疗的三大支柱,在对抗癌症的战役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放疗常被比作 “隐形的手术刀”。它借助聚焦的高能量放射线,像 X 射线、电子线等,对肿瘤细胞的 DNA 发起攻击。肿瘤细胞的 DNA 一旦受损,便丧失了分裂和再生的能力,进而被成功杀灭。在治疗过程中,关键在于精准地将放射线剂量集中于肿瘤病变部位,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周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害。
外照射放疗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放疗方式。放疗设备从体外发射放射线,通过灵活旋转至特定角度,让射线精准地抵达肿瘤组织。医院放疗科常见的大型机械手臂状设备,便是外照射放疗的 “主力军”。它能够从多个角度对肿瘤实施照射,如同从四面八方包围肿瘤细胞,进行全方位打击。
近距离放疗包含内照射、组织间插植及表面敷贴治疗等多种形式。其原理是将放射源放置在靠近治疗区域的位置,或者直接植入组织内部、天然体腔(如食管、宫颈等部位)中开展照射。例如,针对早期宫颈癌患者,腔内放疗是一种常见选择,医生将放射源放置在子宫腔内,近距离对肿瘤进行照射,这样既能有效治疗肿瘤,又能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
大约 70% 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然而,对于每一位具体患者而言,是否采用放疗需综合考量肿瘤的类型、分期以及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并严格遵循肿瘤规范化治疗原则。常见的肿瘤,如鼻咽癌、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宫颈癌等,依据病情,都有可能具备放疗指征。比如,鼻咽癌对放疗较为敏感,早期鼻咽癌通过单纯放疗就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局部晚期的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前进行放疗,有助于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放疗的应用较为灵活,既可以单独使用,也能够与手术、化疗联合运用,在临床试验阶段,还有联合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尝试。
新辅助放疗:在手术之前进行放疗,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以乳腺癌为例,如果肿瘤体积较大,直接手术可能难以完全切除,通过新辅助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为手术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保乳手术的可行性。辅助放疗:在手术结束后实施放疗,主要作用是清除手术无法完全切除而残留的肿瘤细胞。像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后进行辅助放疗,能够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放化疗联合:放疗与化疗联合使用,能够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在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时,放化疗联合是常用的治疗策略。姑息性放疗: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放疗可作为一种姑息减症手段,减轻肿瘤引发的疼痛、梗阻等症状。例如,当肿瘤压迫食管导致患者吞咽困难时,姑息性放疗能够缩小肿瘤,缓解食管梗阻,改善患者的进食状况,提升生活质量。现代放疗技术的实施需要放疗医生、放疗物理师及放疗技师等多专业人员的密切协作,因此放疗前的准备过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数周时间。以常用的逆向调强放疗(IMRT)为例:
CT 定位:患者需要在放疗专用的 CT 模拟机下接受扫描。为确保治疗的精准性,医生会采用适当的固定技术,如使用面罩、真空垫等来固定患者体位。对于受呼吸运动影响较大的胸腹部肿瘤,还会采用限制呼吸(如呼吸门控技术或压腹板等)或 4D 扫描的方法,以保障治疗的准确性。同时,医生会在患者身上标记体表标记线,确保患者在 CT 定位扫描和放疗时体位一致。放疗计划的制定及靶区勾画:医生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确定放疗方法和所需剂量。同时,仔细依据影像学图像,逐层精确勾画靶区,包括影像上可见的肿瘤区域(GTV)、潜在可能累及的区域(CTV),并充分考虑肿瘤随呼吸的运动(ITV)以及每日放疗时摆位误差可能产生的影响(PTV)。放疗计划的设计:放疗物理师依据医生确定的放疗范围和剂量要求,精心设计放疗计划,确定治疗射线的角度和强度等关键参数。其目标是在最大程度满足放疗医生治疗需求的同时,确保正常器官所接受的剂量处于安全范围之内。放疗计划的评估:物理师完成初步放疗计划后,交由放疗医生对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进行评估。由于放疗计划需要在有效治疗肿瘤和保护正常组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因此物理师和医生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协商和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理想计划。领取治疗单,复位,预约拍验证片:放疗计划确认无误后,医生会为患者生成放疗治疗单并通知患者领取。放疗开始前,部分患者需要移床,按照原 CT 扫描时的坐标中心移至治疗计划结果的等中心参考点上,并重新在患者身上标记体表标志线,以保证每次治疗时摆位的精确性。此外,所有患者都需要凭借放疗治疗单,在治疗机上预约拍摄验证片,用于体位验证。预约放疗:验证片经医生确认符合要求后,患者即可排队预约放疗。至此,放疗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大部分接受放疗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多数症状较为轻微,通过适当的处理以及随着放疗的结束,这些不良反应通常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
皮肤损伤:这是放疗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瘙痒、红肿、脱皮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糜烂、溃疡。在放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保持照射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搔抓,不要使用刺激性的护肤品或清洁剂。若皮肤出现轻微瘙痒,可轻轻拍打缓解;若症状较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涂抹皮肤保护剂等。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放疗后常见的副作用,主要由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放疗期间,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若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医生会给予止吐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发热:放疗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发热现象,这可能与放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者肿瘤坏死组织吸收有关。一般情况下,低热无需特殊处理,患者可通过多喝水、物理降温等方法缓解;若体温超过 38.5℃,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骨髓抑制:当进行大范围放疗时,骨髓造血细胞可能会受到抑制,进而导致白细胞降低、免疫力下降。在放疗期间,患者应至少每周检查血常规 1 - 2 次,医生会依据血常规结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预防感染,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放疗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它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但只要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医生,认真做好放疗前的准备工作,了解放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正确应对放疗后的不良反应,就能够充分发挥放疗的治疗作用,为战胜肿瘤增添有力保障。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对放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若大家还有关于放疗的其他疑问,欢迎随时咨询。
来源:肿瘤放疗科国滨主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