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中国从美国直接进口的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金额约为319亿元,占比达到9.54%,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关注到一个消息。
中电科公司总经理王平在半导体设备的年会上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建议国家利用关税政策保护国产设备发展生态。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中国从美国直接进口的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金额约为319亿元,占比达到9.54%,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
美系半导体设备厂商在全球都有布局,而他们的产品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说到底,王平这话其实也道出了国产设备行业的心声。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的半导体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国外还有一定的技术差距,但是在成熟领域和部分先进制程方面,我们的设备已经从能用,向好用在过渡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市场规模,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2190亿人民币,占全球总市场的35%,2024年的市场规模再次提升到了2230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的整体规模将会提升至2300亿人民币。
虽然市场规模庞大,但是在高端设备上面,其整体的国产化率仅有12%,而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尴尬局面:市场很大,但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更扎心的是,尤其是涉及半导体制造的前端设备领域,在高端工艺中的国产化率接近于零,前端设备,那可是芯片制造的核心环节,国产化率接近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还在产业链的边缘徘徊。
不过,而类似于刻蚀、薄膜沉积、清洗机等后端制造设备,我国企业已经实现了部分技术的国产化替代,最先完成了国产高端设备的目标。
如果要说到国产设备的代表,那就不得不提北方华创,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北方华创实现营业总收入298.38亿元,同比增长35.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56.21亿元,同比增长44.17%。
CINNO IC Research公布的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排名里,北方华创在2024年排名,也从第八跃升至了第六,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半导体设备“明星”。
而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公司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多款新产品取得的突破,工艺覆盖度及市场占有率显著增长,产品销量也同比大幅度增加。
但是,成功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
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表示,国内芯片企业却出现了部分恶性竞争和"内卷"行为,包括不断降低价格、盗取知识产权、高薪挖人等。
想想也是,开发自主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让国产设备替代海外的进口设备。但是现在却演变成了用更好的国产设备去替换国产设备,导致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这种内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
新技术的不断涌入,让我们半导体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显著下降,本来应该是一起对外的,结果却是窝里斗,这确实不是什么好现象。
尹志尧先生在今年的大会上面明确提到,希望厂商不要内卷,要联合发展,国内半导体行业中现在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其内卷的形式多达15种,比如解剖复制设备、对供应商签署不平等合同、利用媒体平台讽刺挖苦竞争对手等等。
而中电科公司王平先生提到的第二个建议,更切中要害:在半导体装备关键的零部件方面,加强顶层谋划。
作为企业,为了供应链安全,推动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但是我们的规模小,缺乏技术验证,人员和资金也相对匮乏。
有意思的是,在中微公司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尹志尧也表示:"经过20年的努力,公司已经拥有非常强的研发团队。过去开发一款新设备需3年至5年,算上进入市场需要更长的时间,现在只需要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最多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实现量产。"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刊所发布的内容显示:半导体前端制造设备分为九大类,其细分品种有190多种。
不同的制造技术需要搭配不同的制造设备,越先进的制程工艺,所需要的制造设备也就越多。在28nm的逻辑芯片生产线中,所需的设备大约就有120多种,而到了具有Fin FET晶体管结构的14nm生产线中,这个设备数量会增加到140多种。
从2008年至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经建设完成了基本的设备保障能力,解决了成熟芯片制程的自主可控,但是在先进芯片领域,我们弱点很多,需要全面并且长期的技术攻坚。
说到底,半导体产业从出现开始,就一直是全球化产业链模式的成功案例。
我们要做的不是脱离全球化,而是在全球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话语权。
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很清楚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讨论、一起交流!
来源:Global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