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爷一生写了41800至43630首诗词,括弧——留存于世。如果算上低质散失的,数量兴许会翻倍。
乾隆的一生,是开挂的一生。
这位爷一生写了41800至43630首诗词,括弧——留存于世。如果算上低质散失的,数量兴许会翻倍。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全唐诗这本集合,一共收录了2300位诗人,合计48900首诗歌。加上后来补充的《全唐诗外编》和《全唐诗补编》中的诗歌,一共55000多首。
唐朝至五代361年的诗词体量,乾隆一个人全干了。
这事听起来有点扯,事实上就是很扯。
乾隆活了89岁,按40000首诗歌来算,一年创作450首,平均一天1.25首。
很明显,这事儿一眼假。就是一天到晚不吃、不喝、不跟嫔妃“包房通宵”,一首诗歌从立题、创作到雕琢完工,一天一首,神仙也做不到。
傻子都能看出来当中的门道儿,乾隆铁定是找枪手了。
在乾隆御用枪手中,有一位奇人叫沈德潜。
作为御用文人,沈德潜这一辈子仕途毫无建树,他的任务就是躲在幕后给乾隆“造诗”。凭借当枪手,人生一路开挂。但晚年退休后,在家闲着难受,文人的臭毛病犯了,想出一本个人诗集。脑袋一热,把当年替乾隆代写的诗词塞进了个人作品集。
结果,悲剧了。
沈德潜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
在进士平均年龄32岁的清朝,沈德潜一直考到67岁才中进士。
与嘉庆朝“王服经”84岁中进士、乾隆朝“刘起振”80岁中进士、康熙朝“姜宸英”73岁中进士,并称大清科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如果加上乾隆朝“谢启祚”98岁中举人的话,刚好组成“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凑齐了大清“科场五绝”。
由此可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范进中举”的故事,54岁考中举人,写得还是保守了。
古人没有35周岁年龄限制,只要想考,让家人抬着进科场也没问题。
老沈这人还是很硬核的,为了出人头地,拼了。
祖上辈辈没当官的,自幼父母双亡没有依靠,怎么才能出人头地?
——经商没有本钱,兜比脸还干净;造反没有勇气,手无缚鸡之力。那就只能科举了。
这一考,横跨康雍乾三朝,从(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21岁考上秀才,往后46年,一次不中。直到(1739年)乾隆四年,凭67岁高龄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当了一名编修。
从黑发考到青丝,从青丝考到白毛,从白毛考到秃瓢。明朝唐伯虎有句诗词说,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唐伯虎已经够奇的,在沈德潜面前还得往后稍稍。
一般人,到了七十岁的年纪,最该考虑的是,找地理先生寻龙点穴,给自己挑一块坟头,寿衣棺材置办的全乎的。有人性子急“赶时间”的话,估计早就当了两回好汉了。
沈德潜还趴在灯光下,弓腰驼背,填写“国考”报名表,跟一伙二十啷当的青年才俊竞争上岗。
嗌,人的命运有时候,真有点邪乎。
乾隆四年,67岁的沈德潜考上了。
礼部发榜时,一看招了一个花胡子老头,心都拔凉了。喵的,这是来混退休的。
按照清朝仕途晋级惯例,二十来岁考中进士,留京三年,下放地方锻炼,等做到一品大员行列,起码得小30年。67岁的年龄,没关系加持,不犯事的话,得是正厅准备冲刺副省部的阶段,才是常规路数。而沈德潜,才是乡科级。
这样的干部,咋用啊?礼部头都大了。在提交吏部下一步使用时,就把沈德潜放进了翰林院,让他当一个编修养老去了。
谁能想到,沈德潜正式“挂神附体”了。别人用30年走的路,他5年走完了。
乾隆四年,中进士。
乾隆七年,翰林院编修。
乾隆十二年,尚书房行走,再升礼部侍郎。这时,已经是厅级了。
乾隆十四年,上书退休。乾隆不许,你这老头才干了10年,15年社保还没缴满就想退休?没门,继续发光发热。
乾隆二十二年,85岁的沈德潜实在吼不住了,跟朝廷讨了一个礼部尚书衔,退休回苏州了。
不得不服,老沈自从熬过了苦哈哈的前67年,就跟突破了“练气一层”后,犹如挂神附体,人生彻底奔放。
奇迹,一个接一个。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老沈活到九十七,驾鹤西去。结果,死后再升一级,弄了一个“太子太师”的头衔。
虽是空衔,基本上也是空衔的天花板。再往上一步,就是直抵天宫,封爵赐侯。
有这样的能耐,沈德潜应该对时代和历史贡献很大。
然并卵。
打开沈德潜的简历一看,其政绩履历,跟诸位的上学工作经历,有的一拼。
是不是很奇怪。一块“棺材瓤子”,毫无尺寸之功,怎么就能获得乾隆如此宠爱?
原因有点滑稽。
老沈在刻苦钻研八股文的同时,对诗词歌赋相当有研究。在科举入仕前,已经是一位小有成就的诗词大家。关键一点是,沈德潜作诗不是信马由缰“忽必烈烈”。
袁枚曾评价沈德潜的诗词风格:
借诗箴规,吁尧咈舜,务达其诚乃已。
说白了,就是皇清的官方艺术家,政治方向和主旋律的代表,能替大清唱赞歌,擅长抒发和表达皇清统治的必然性、正确性。
乾隆十分喜欢,沈德潜就成了一名御用枪手、朝廷“肉喇叭”。据说,乾隆四万首诗歌中,沈德潜贡献了5000+首。
沈德潜死后第十年,江苏发生了徐述夔文字案。经刘墉调查,反书《一柱楼集》的序作者居然是沈德潜。
乾隆气坏了,文字狱是大清头号意识形态工作。牵扯上文字狱,基本等于上了生死簿。乾隆办的文字狱多如牛毛,他知道沈德潜难逃一劫,惦记他生前的诗歌作品被毁,就派人提前将手稿运到宫中,据为己有。
乾隆拿到手稿,如获至宝。
打开一看,傻眼了。这老登太不厚道,把当年给自己“捉刀”的佳作,全部收录进了自己的作品集。
行了,这一回没啥商量的余地了。沈德潜生前的一切功名封赏,甭管实的虚的,一概褫夺,连墓碑都让乾隆从土里扒出来,给砸了。
来源:首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