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Paul Graham的这篇文章,仍是创业圈唯一的“圣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8:10 3

摘要:2012年,Paul Graham(下称PG)写下了一篇名为《Startup = Growth》(创业 = 增长)的文章。

在创业途中,无数创始人每天都在追问:

我该做什么?是打磨产品,还是拓展市场?是优化管理,还是all in融资?

如果只能找到一个“北极星”,它会是什么?

2012年,Paul Graham(下称PG)写下了一篇名为《Startup = Growth》(创业 = 增长)的文章。

文章的核心论点简洁到近乎粗暴,

但触及“创业公司”这个定义的本质:

“创业公司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增长。我们与创业公司相关联的其他一切,都源于增长。”

十三年过去了,我们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巅峰、资本的狂热与寒冬、共享经济的泡沫,以及如今席卷一切的 AI 革命。无数创业理论来了又去,但 PG 的这句论断,却像黄金一样,价值不减反增。

为什么?

因为增长不是创业的众多指标之一,

增长是创业的定义本身。

红杉V.S.豆芽

在文中,Paul Graham澄清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并非所有新成立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Startup)。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新企业诞生,从街角的咖啡馆到线上的设计工作室,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商业实体,

但,它们并不是创业公司。

其根本差异在于,它们的设计初衷并非为了实现指数级增长。

PG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来阐释这一点:

创业公司就像一棵红杉树的树苗,而普通小生意则像一根豆芽。两者开始时都微不足道,但它们的基因决定了最终的高度将有天壤之别。红杉树苗的内在设计,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长成参天大树。

这种“为增长而设计”的内在基因,

首先体现在其对目标上的雄心:

创业公司从诞生之初,就瞄准一个可以大规模扩张的问题,其市场和商业模式必须具备画出“曲棍球棒”增长曲线的潜力。

一家理发店,受限于物理空间和人力,其扩张总有极限;但一个像 Airbnb 这样的软件平台,边际成本极低,能够几乎无摩擦地蔓延至全球。

此外,这种基因还体现在其本质上的不确定性:

创业公司本质上是一场寻找产品与市场契合点(PMF)的宏大实验,而增长,就是验证这个实验假设是否成立的唯一客观信号。没有增长,创业公司就失去了它的使命,变成了一家伪装起来的小公司,仅此而已。

CB Insights 的报告显示,42%的创业失败源于“没有市场需求”。而那些实现了早期高增长的公司,获得后续融资并最终生存下来的概率,则高出几个数量级。

在 AI 赋能的 2025 年,这个区别变得前所未有的尖锐:

无代码工具和开源大模型极大地降低了创办公司的门槛,

但只有那些真正以增长为导向的冒险,才能吸引到最聪明的资本和最顶尖的人才。

所以,请创始人扪心自问:

你的想法,是为 10 倍、100 倍的增长设计的,还是其天花板肉眼可见?如果是后者,那也很好——但请诚实地称之为一门“生意”,而非一次“创业”。

这个定位,将决定你接下来所有资源的配置和战略的打法。

增长

唯一的神

PG 那句“其他一切都源于增长”绝非夸张。

融资、招聘、文化、退出……所有创业动作,都建立在增长这块坚硬的基石之上。

那么,增长的魔力究竟是什么?

首先,增长是终极的验证器。

用户的时间和金钱是世界上最诚实的选票,持续的增长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你的产品解决了真实世界的痛点。

Slack 最初只是一个游戏公司的内部沟通工具,但因为它太好用了,团队之间开始有机地传播和采用,最终推动了病毒式增长,并以 277 亿美元的价格被 Salesforce 收购。

增长,

是 PMF 最硬核、最无法伪造的证明。

这种强大的验证信号,立即会化身为一块无与伦比的资源磁铁。

投资人追逐的从来不是花哨的想法,而是陡峭的增长曲线。在经济周期波动时,那些能保持高增长的公司,其融资能力是停滞公司的数倍。

增长同样能吸附最优秀的人才——顶尖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会像飞蛾扑火般涌向 OpenAI、Perplexity AI 等等这样的明日之星。

增长本身,就是你最强大的雇主品牌。

此外,增长还为创始人提供了

最清晰的决策罗盘:

当面临两难抉择时——是该增加一个新功能,还是优化现有流程?是该进入一个新市场,还是深耕现有用户?

你不妨把问题简化为:“哪一个选项更能驱动增长?”

答案往往会变得异常清晰。

Dropbox 早期曾面临推广难题,他们没有烧钱做广告,而是拍了一个演示视频来测试市场反应。这个简单的举动让他们的注册用户一夜之间暴增 10 倍,清晰地指明了前方的道路。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健康的增长必须是可持续的,它需要能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无论是 Facebook 的社交网络效应,还是特斯拉基于海量行驶数据的数据优势。

如果只是由炒作和欺骗驱动的“虚胖式”增长,最终只会导向毁灭的深渊,比如2022 年 FTX 血淋淋的崩塌。

增长仪表盘

如果增长如此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去量化它?

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指标是增长率。

PG 为早期创业公司设定了一个神奇的黄金标准:

争取实现每周 5-7% 的复合增长率,如果足够优秀,则应该挑战 10%。

复利的力量是惊人的。

假设你从 100 个用户开始,若能保持每周 10% 的增长,一年后你将拥有近 14,000 名用户—这正是 Y Combinator 筛选顶级公司的核心标准之一。

像 Stripe 这样的公司,早期就是通过痴迷于用户反馈,死磕产品细节,才得以维持这个不可思议的增长率。

当然,衡量增长需要一个动态的仪表盘,其指标会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演进。

在最初的种子期,核心是用户注册数和激活率,你需要证明有人真正想要你的产品。Instagram 上线仅 2 个月就获得 100 万用户,因为它极致简化了“拍照+滤镜+分享”这一核心流程,让用户能瞬间感受到价值。

当公司成长到 A/B 轮,市场的关注点则从“用户是否爱你”转向“你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此时收入增长和用户流失率成为主角。

通过同期群分析,你可以清晰看到新用户是否能留下来。通常,月流失率低于 5% 是一个健康信号,而“用户终身价值(LTV)是用户获取成本(CAC)的 3 倍以上”则是判断增长是否可持续的生命线。

最终,到了后期阶段,游戏的目标变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提升运营效率。

亚马逊的“增长飞轮”是这一阶段的最佳典范: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消费者,更多的消费者吸引更多商家,从而形成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驱动了公司数十年如一日的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请务必警惕那些看似美好却毫无意义的“虚荣指标”,比如累计下载量或网站总点击量。

真实的增长,是有粘性的,是能够被用户真切感知和依赖的。

比如 Notion 它最初增长缓慢,通过口碑在核心用户中发酵,最终凭借卓越的产品力和 AI 赋能,成长为亿级用户的超级应用。

有耐心的、由产品驱动的健康增长,远胜于用钱砸出来的虚假繁荣。

2025年的增长剧本

2025 年,增长这个剧本因 AI 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强大。

剧本的第一章,往往出人意料:

“做那些不规模化的事”。

这是 PG 的另一条经典法则,它要求创始人在早期不惜一切代价手动获取第一批用户。

DoorDash 的创始人曾亲自为用户配送外卖,只为深入了解每一个环节的痛点,也就是说,他亲自为前 100 个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视频 onboarding 服务,手动帮他们调优 AI 的 prompt。

这种“手工作坊”式的服务,

能帮你收获最忠诚的天使用户和最宝贵的早期反馈。

当渡过了最初的冷启动期,剧本的下一章便是构建病毒循环与网络效应,将增长的引擎内嵌到产品基因里。

Dropbox 的“邀请好友送空间”是史上最经典的案例,它在 15 个月内让用户增长了 3900%。

在今天,这种玩法更加多样,拼多多的社交裂变、TikTok 的内容网络效应,以及 Figma、Notion 等公司所倡导的社区驱动增长,都是将用户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增长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从而建立了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而现在,在 2025 年,

AI 不再仅仅是提效工具,它本身就是增长。

你可以利用 AI 提供个性化的用户引导,大幅提升激活率;也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用户行为,提前干预以降低流失率。

但最高级的形态,是打造 AI 原生的增长循环,即产品因用户使用而变得更智能,更智能的产品又能吸引更多用户。

Perplexity AI 的搜索结果会根据用户的追问和反馈进行优化,这便是正在发生的、由数据驱动的飞轮,使其护城河越来越深。

3大增长毒药

然而,对增长的痴迷,

也可能让你误入歧途,吞下致命的毒药。

第一种毒药是“过早规模化”。

这是 Startup Genome 报告中提及的“头号创业杀手”。在没有找到 PMF、单位经济模型没有跑通之前,就盲目招聘、扩张市场,无异于在漏水的桶里疯狂加水。

这不仅会迅速耗尽资金,更会把错误的产品和流程固化下来,积重难返。

第二种毒药,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

Uber 早期的激进扩张,虽然带来了惊人的增长,但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丑闻。几年前的共享单车大战,更是烧掉了数百亿资金追求市场份额,最终一地鸡毛。

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永远比一时的增长数据更重要。

即便你躲过了前两种,第三种毒药——“被增长吞噬的团队”——

也可能在内部悄然滋生。

火箭般的增长速度会给团队带来难以想象的压力,持续的加班、混乱的管理,很容易导致核心人才的倦怠和流失,最终让高速飞行的火箭在空中解体。

唯一的解药,是定期进行“增长审计”。每季度冷静地复盘你的增长指标,诚实地审视增长的质量,并根据现实及时调整航向。

创业就像是在迷雾中航行,而增长,就是你手中最可靠的指南针。

这意味着:

当你做出每一个关键决策时,你需要用增长的视角来审视;

当你招聘时,你在寻找一个拥有“增长思维”的同行者;

当你研发产品时,你会优先考虑那些能提升用户留存或带来口碑推荐的功能;

当你面对投资者时,你要讲一个由数据驱动、逻辑清晰的增长故事。

Paul Graham 说:

“你可以像使用指南针一样,

用增长来做出你面临的几乎每一个决定。”

在经济下行、市场动荡、AI 带来范式转移的今天,这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当外界充满不确定性时,回归到最本质的东西——为你的用户创造价值,并通过增长来验证这种价值——是你唯一能紧紧抓住的确定性。

你的增长,就是你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