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7日,制药行业传来一则重磅消息:全球制药巨头辉瑞与生物科技公司Arvinas联合宣布,终止对口服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类雌激素受体(ER)降解剂vepdegestrant的商业化推进,转而寻求第三方企业授权该药物的商业化权利。这一决
转自:一度医药
2025年9月17日,制药行业传来一则重磅消息:全球制药巨头辉瑞与生物科技公司Arvinas联合宣布,终止对口服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类雌激素受体(ER)降解剂vepdegestrant的商业化推进,转而寻求第三方企业授权该药物的商业化权利。这一决策距离双方向FDA提交该药物上市申请仅过去1个月,且直接引发Arvinas启动新一轮裁员,迅速成为行业焦点。
作为一款聚焦乳腺癌治疗的PROTAC药物,vepdegestrant曾是辉瑞与Arvinas合作的核心资产之一。双方于2025年8月刚完成其FDA上市申请,核心适应症明确为“ESR1突变患者的二线及以上治疗”——针对的是ER阳性/HER2阴性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群体,这类患者往往面临现有治疗方案有限的困境,vepdegestrant的研发曾被寄予“突破治疗瓶颈”的期待。
根据双方最新声明,此次终止联合商业化并非否定药物价值,而是共同决定将vepdegestrant的商业化权益完全移交第三方。Arvinas在声明中进一步明确了“理想合作方”的两大标准:
需具备足够的商业化能力与专业经验,确保若药物获批后,能最大化其市场潜力;
需有意愿探索药物在新治疗场景中的应用,拓展其除“ESR1突变二线及以上治疗”外的临床价值。
对行业而言,大药企为一款已进入FDA审批流程的药物寻找第三方商业化伙伴,实属罕见操作。但长期关注Arvinas的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调整早有伏笔,此前临床数据的波动与研发策略的收缩,已为这一决策埋下隐患。
时间线拉回2025年5月,辉瑞与Arvinas曾突然叫停vepdegestrant的两项关键3期临床试验:一项是该药物与辉瑞在研CDK4抑制剂atirmociclib的联合疗法试验,另一项是其与CDK4/6抑制剂的联合试验。
当时Arvinas首席执行官John Houston博士解释,这一调整源于与监管机构的深度沟通:双方共同意识到,vepdegestrant作为ER靶向疗法,其“临床获益可能仅限于ESR1突变患者的二线及以上治疗场景”,联合疗法的获益空间未达预期。基于此,两家公司迅速将研发重心收缩至“vepdegestrant单药二线治疗”——这也成为后续向FDA提交上市申请的核心依据。
研发范围的大幅收窄直接引发Arvinas的首轮成本控制:2025年5月,该公司已裁员约1/3,并公开表示“需重新评估公司支出结构,聚焦核心管线”。
此次“寻求第三方商业化授权”的决策,给Arvinas带来了第二轮人员调整。根据声明,该公司将再裁员15%,且裁员范围“主要集中在与vepdegestrant商业化相关的岗位”——这意味着负责该药物市场推广、医保准入、商业合作等后期环节的团队将大幅缩减。
成本控制方面,Arvinas透露,结合2025年5月已实施的节流措施,以及vepdegestrant潜在授权可能带来的收入,2025年公司年度支出将同比减少约1亿美元,以缓解现金流压力。
尽管终止联合商业化,双方仍强调对vepdegestrant临床价值的认可。John Houston在声明中表示:此次授权决策并非放弃患者,而是进一步推进将vepdegestrant带给患者的目标。我们相信其在ESR1突变二线治疗中的差异化优势,能吸引希望强化肿瘤管线的潜在合作方。他同时补充,辉瑞与Arvinas仍共同致力于服务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群体,并认为该药物有望成为二线ESR1突变场景下的同类最佳治疗选择。
放弃vepdegestrant的商业化后,Arvinas的研发重心已全面转向进度相对早期的管线。目前其核心在研资产为三款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PROTAC降解剂,覆盖三大疾病领域:
ARV-102:一款LRRK2降解剂,目前正针对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与帕金森病开展临床研究,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
ARV-393:一款BCL6降解剂,适应症锁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瞄准血液肿瘤市场;
ARV-806:一款KRAS G12D降解剂,聚焦结直肠癌、胰腺癌等KRAS G12D突变高发的实体瘤,这类突变曾被视为“不可成药”靶点,PROTAC技术的应用被行业寄予期待。
从乳腺癌领域的“后期药物调整”到神经疾病、淋巴瘤、实体瘤的“早期管线布局”,Arvinas的战略转型路径已清晰可见。但业内普遍担忧,三款均处于1期的资产距离商业化仍有较长周期,且临床风险较高,能否撑起公司未来的增长,仍需时间检验。
辉瑞与Arvinas的合作终止,也折射出当前大药企对PROTAC药物商业化的“谨慎心态”。尽管PROTAC技术被公认为 “下一代靶向治疗” 的核心方向 ,其通过“降解致病蛋白”而非“抑制蛋白活性”,有望解决传统小分子药物耐药、靶点局限等问题,但vepdegestrant的案例显示:即使药物推进至上市申报阶段,若市场定位(如适用人群局限于二线治疗、患者基数有限)与商业回报预期不匹配,企业仍可能选择“及时止损”。
对Arvinas而言,如何在管线调整、成本控制与研发进度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 “过度节流” 影响早期管线推进,将成为未来一年的核心挑战。
后续,vepdegestrant能否顺利找到商业化伙伴、其FDA审批进程是否会受合作变更影响、Arvinas三款1期PROTAC管线的临床数据能否如期披露,将持续成为医药行业的关注焦点。
参考:fierce biotech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