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在“内卷”,他们在“修心”:这条经营大道为何越走越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7:10 1

摘要: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你是否也感到了“无力”与“迷茫”?当外部机会红利消退,增长的答案或许正指向内部:心性,是经营者必须攀登的新天花板。这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在逆境中脱颖而出的实学。

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你是否也感到了“无力”与“迷茫”?当外部机会红利消退,增长的答案或许正指向内部:心性,是经营者必须攀登的新天花板。这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在逆境中脱颖而出的实学。

文:中外管理传媒 王爽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只有真正提高心性,才能真实拓展经营。”

2025年9月12日,新加坡雨林生态悦榕庄内,财新“2025亚洲愿景论坛”的分会场——“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与实学论坛”正在这里隆重举行。新加坡稻盛和夫协会创始会长周珺站在演讲台前,目光坚定,声音沉稳而清晰,再一次说出了这句贯穿其经营生涯、指引其企业实践的核心箴言。

这句话凝结了他十余年企业经营中最深切的体悟,也是他认为当前中国企业最需锤炼的内功与核心能力。它不仅是一句经营格言,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昭示,指引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回归本质、向内修炼,从“心”出发塑造可持续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成长、凝聚团队力量并保持长期竞争力,已成为每一位经营者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所创立的经营哲学与实学体系,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指明方向,照亮前路。他以“敬天爱人”为根基,以“利他经营”为路径,构建出一套融哲学思考与实学操作为一体的完整经营系统。而周珺,正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位虔诚信徒、坚定实践者和热忱传播者。

新加坡稻盛和夫协会创始会长 周珺

照亮经营与人生的四盏明灯

稻盛和夫的经营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深远影响力,关键在于他不仅提出了“敬天爱人”“利他经营”等崇高理念,还配套开发出“阿米巴经营”这一高度可操作的实学系统,真正实现了理念与方法的有机融合。这种“哲学”与“实学”并重的双重架构,构成了稻盛经营体系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其得以跨越文化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践的根本原因。

“自2012年起,我有幸接触到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与实学,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的人生由此划分为‘遇见稻盛之前’与‘遇见稻盛之后’两个阶段。”周珺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与实学论坛”现场如是说。他坦言,在接触稻盛哲学之前,自己虽已在商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却常感心灵无所依归,经营缺乏根本性的方向指引。

周珺分享了他在学习与实践稻盛哲学过程中获得的四个关键觉悟:“工作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以及“为什么企业一定要实现高收益”。这四点如同四盏明灯,彻底照亮了他前行的经营与人生道路,也为其企业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稻盛和夫曾强调:“无论身处何种行业、经营何种产品,既然从事事业,就必须至少实现10%以上的利润率。”他指出,经营者的心态直接决定了企业的高度——若经营者满足于3%-4%的利润水平,企业便难以突破成长瓶颈;而一旦树立“必须实现10%利润率”的坚定信念,该目标便会进入经营者的潜意识,推动其在利润未达标时主动、持续地寻求变革与改善。

周珺对此深表认同。他认为,如果经营者在企业运营中缺乏实现高收益的强烈愿望与坚强意志,那么无论运用何种管理技巧或先进工具,都难以真正提升利润。这里所言的“愿望”,并非普通层次的希望,而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发自心底的强烈期盼,是一种近乎执念的坚定信念。

“这四个觉悟点,令我脱胎换骨,受益终生。”周珺动情地说道。他从稻盛和夫的人生轨迹中看到了经营与修行的完美统一——从一个出身于鹿儿岛贫困家庭的农村孩子,到创建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再到以78岁高龄临危受命、奇迹般地拯救日航。稻盛先生的一生,本身就是“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这一理念最有力、最真实的诠释。

周珺表示,稻盛哲学对他个人的影响是根本而深远的,不仅在理念层面带来深刻启发,改变了人生轨迹,也切实推动企业实现持续成长与体系化壮大。在自身受益之余,他更愿以“利他之心”与更多企业家朋友分享这一智慧。他所发起并组织成立的“新加坡稻盛和夫协会”,正是效仿稻盛和夫先生早年创立的“盛和塾”,旨在汇聚志同道合者,共同修习、彼此砥砺。协会还特别设立“青年盛和塾”,希望让下一代在稻盛经营哲学与实学的引领下,少走弯路,多行实路,早立大志。

“我们缅怀、学习、效仿、践行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与实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避免迷失与无效摸索,减少失败带来的痛苦与教训。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通向个人成长与企业永续的光明大道。”周珺总结道。

可以说,稻盛哲学所秉持的“心性+实学”二元融合模式,为许多面临增长瓶颈或文化缺失的企业指明了转型方向。该体系既明确“为何而做”的终极之问,也具体指引“如何去做”的实践路径;既塑造企业精神、培育员工的价值观与使命感,也切实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水平。无论制造业、服务业,还是跨文化管理情境,稻盛体系都展现出广泛的适应性与现实价值,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可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外管理创始人杨沛霆、稻盛和夫、张瑞敏在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交流

与中国经济转型同行

稻盛哲学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彼此呼应的动态过程。

早在2005年,稻盛哲学初传入中国之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市场机会层出不穷,企业更关注外部扩张与规模增长,对于这种强调心性修炼的经营理念“听不懂也不愿听”。彼时,大多数企业家认为,这类哲学性的思考过于抽象,与实际的日常经营管理关系不大。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让众多中国企业第一次深切感受到经济周期的威力,开始意识到单纯追求规模与速度所隐藏的巨大风险。企业家们纷纷反思经营的本质,积极探索能够抵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稻盛哲学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与重视。

2009年,《中外管理》杂志对稻盛经营思想进行了全年连载报道,首次系统性地向中国企业界介绍其哲学与实学体系。同年11月,稻盛和夫与海尔集团张瑞敏首席在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展开同台对话,探讨“打破经济周期的经营哲学”,这场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反响,促使更多中国企业开始关注并思考稻盛哲学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

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与实学论坛”上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自1992年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企业普遍经历了六次重要的转型与创新浪潮:从打破计划经济束缚的机制创新(1992-1996),到聚焦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的思维创新(1997-2001),再到加入WTO后开始思考全球化定位的使命创新(2002-2006),随后进入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生产效率的内功创新(2007-2011),进而推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品牌创新(2012-2016),最终步入应对经济下行与全球性挑战的逆境创新(2017至2022)。

杨光表示,2010年之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企业转型的深入,稻盛哲学在中国真正扎根,并伴随经济周期波动与企业困境加剧,逐渐发展成为企业家的精神指引与管理实学工具。尤其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新冠疫情以及2023年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普遍陷入“内卷”与迷茫之中,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与动力源泉。

此时,稻盛哲学中的“敬天爱人”“利他经营”“高收益经营”等理念,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刚需。许多企业发现,在困难时期,正是这些看似“软性”的价值观与经营原则,能够帮助企业凝聚团队、赢得客户信任、获取社会支持,从而渡过难关,甚至实现逆势增长。

正如杨光所言,稻盛哲学最终在真正需要它的时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土壤。

利他经营的全球验证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根植于东方文化,其核心思想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适应性,已在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

以“务实、敢闯、善抓机遇”而闻名的浙商群体,正是稻盛哲学的重要受益者。浙商素以市场敏锐度和高效执行力见长,“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句俗语生动刻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务实精神。然而,这种注重短期获利的思维方式,也容易使企业陷入“机会主义”的误区,影响长期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浙江商会会长 方剑刚

在论坛上,新加坡浙江商会会长方剑刚分享道,稻盛哲学为浙商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思路:从“功利导向”迈向“理念导向”,帮助企业树立更高使命,构筑长期竞争力;从“管理员工”转向“成就员工”,借助阿米巴经营与利益共享机制,真正把员工当作事业伙伴;从“追逐风口”转向“极致深耕”,塑造隐形冠军;从“独赢”思维进化到“利他”行为,与供应链、社会协同共荣。

方剑刚特别强调,这种融合并非生硬照搬,而是将稻盛的“心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的“实学”有机结合,形成兼具东西智慧的新型企业范式。具体而言,稻盛哲学在四个层面为浙商提供启示: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构建高维竞争力;成就员工,打造命运共同体;聚焦深耕,塑造隐形冠军;推行利他经营,构建良性生态。

在中国台湾地区,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同样深受认可并被广泛实践。

安德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林昭呈

来自中国台湾的安德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林昭呈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与实学论坛”上分享了他的切身感受:作为一名长期与财务数据打交道的会计师,他过去主要从成本、利润等数字层面分析企业经营。然而在接触稻盛哲学后,他逐渐意识到,企业若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导致行为扭曲甚至难以持续发展。稻盛和夫所倡导的“以爱人之心为信仰,以利他精神为坐标”,给他带来了根本性的启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经营,应当超越数字层面,更多关注人性的提升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2011年,稻盛和夫先生首次到访台湾,推动“利他”理念落地,希望在此播下“盛和塾”的种子。同年12月,台湾盛和塾分会正式成立,开启了稻盛哲学在台湾的系统传播与实践。2015年3月,稻盛先生再度来访,以“人为什么活着”为题发表演讲,将他与台湾的因缘推向更深处。这场演讲触及了许多人忙碌生活背后的迷茫,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2022年8月24日,稻盛和夫先生辞世,但他在台湾的影响并未消退。两年后的2024年8月24日,在周珺的全额资助下,台湾举办了“稻盛和夫哲学与实学论坛”,进一步凝聚了中国台湾地区践行稻盛哲学的社群。昔日的思想幼苗,如今已蔚然成荫,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新加坡盛和塾理事与学习组组长 谢佩佩

与此同时,新加坡作为东盟门户与中国企业出海首站,正逐渐成为稻盛哲学国际化传播的理想枢纽。新加坡盛和塾理事与学习组组长谢佩佩在论坛上表示,新加坡稻盛和夫协会旨在让稻盛哲学成为企业正本清源之方、开枝散叶之基。通过定期学习、案例分享与企业访学,帮助经营者深入理解经营哲学与实学,在本地化语境中实践阿米巴模式,构建具有韧性与人文关怀的组织文化。

从困惑到坚信

11年前,2014年6月,微风轻拂渤海之滨,秦皇岛盛和塾正式成立。作为发起人,周珺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第一次公开道出埋藏心中多年的困惑:“人们常说‘有千年的寺庙,没有千年的企业’。圆融的佛教智慧,究竟该如何融入企业实践?这些年来,我始终未得其解。”

那时的周珺,已经是一位有着深厚修行功底的佛教徒。从汉传佛教到南传佛教,他捐建寺院、参访长老、深入经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追寻佛法的真谛。然而,在“人间佛教如何走入商业实践”这个关键问题上,他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徘徊在理念与实践之间的门槛前。

这个困扰周珺多年的问题,在2012年迎来了转机。那一年,他偶然接触到了稻盛和夫的著作《活法》和《干法》,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追求利润,更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他强调,所有商业决策都应该回归“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根本问题。这让周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周珺在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说道:“稻盛先生的‘活法’与‘干法’,在我看来,就是‘佛法’,就是‘人生佛教’。”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连接佛法与商业的那座桥梁。

理论上的豁然开朗,还需要实践的验证和支持。周珺立即在自己的物流企业内发起“哲学共有”学习会,把稻盛著作列为晨读经典。每天早上,管理团队都会聚集在一起,诵读和讨论稻盛哲学的精髓。起初,团队中有不解、有疑虑,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但周珺始终坚信:心性是土壤,经营是果实——只有土壤肥沃,果实才能自然丰硕。

周珺不仅在内心中认同稻盛哲学,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领悟深入贯彻到自己的企业经营中。他的物流业务始终坚持“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准则,即使在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期,公司仍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这种韧性不仅来自于业务模式的优化,更来自于团队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周珺不但自己深入学习,更希望与志同道合者共同修行。于是,便有了秦皇岛盛和塾的创立,这是他推动哲学共修的第一步,也是将稻盛哲学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重要尝试。

此后多年,从杭州到成都,从沈阳到日本横滨,周珺不断追随稻盛的足迹,参加每一届能够参与的报告会与世界大会。2015年在京都,一场夏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87岁高龄的稻盛先生对中国塾生们谆谆教诲:“经营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心性,必须提升自己的灵魂。”周珺将这句话深深地刻在心里,更加确信:经营者的心性,就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决定了企业能够达到的高度和远度。

值得一提的是,周珺将利他之心从企业内部推展至社会层面。他成立了教育公司,专注于职业教育和人生教育;创办公益基金会,支持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投资于跨越非洲与印度的教育科技项目,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还积极推动佛法与现代心理学的对话,探索心灵成长与商业成功的深度融合。

在“提高心性”的指引下,他的企业成功转型为以教育为核心、高科技物流为支撑的新范式,真正印证了“拓展经营”的深刻内涵。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业务调整,而是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重构,体现了理念指引实践的巨大力量。

2019年,对周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日本横滨,他亲历了稻盛和夫出席的最后一场世界大会。在那次历史性的会议上,稻盛先生亲手将哲学传承的火炬交给了全球塾生,象征着精神的传递和责任的交接。

2022年8月,稻盛和夫先生逝世,这个消息让全球各地的追随者感到深切哀恸。周珺在悲痛之余,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这把火炬不能熄灭,必须有人接过并让它继续燃烧下去。多年的修行、学习、实践与感悟,在这一刻汇聚成一个清晰的使命:传承稻盛哲学,帮助更多企业家找到经营的真谛。

于是,新加坡稻盛和夫协会应运而生。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交流平台,而是一个修行道场,是周珺作为佛教徒与企业家,将“慈心利他”与“拓展经营”完美融合的终极实践。

践行稻盛哲学恰逢其时

稻盛和夫曾说:“企业的状况,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心性。”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经营的本质和关键。在多变复杂的时代中,企业若只追逐风口、沉迷博弈,难免迷失方向,陷入短期行为的陷阱。稻盛哲学指引企业回归商业本质——通过创造真实价值、成就他人成长、磨炼自身心性,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升华和进步。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学习具体的技术或模式,而是开始深入“寻道”,探寻经营的本质与企业存在的意义。在这个寻求的过程中,稻盛哲学提供了完美的答案:它既是“心学”,指引企业以利他之心成就员工、服务社会;也是“实学”,通过阿米巴经营与高收益体制实现可持续成长。这种心学与实学的结合,正好满足了中国企业当前的发展需求,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解决方案。

新加坡稻盛和夫协会的创立,不仅是对稻盛和夫先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商业文明的积极构建。这条道路,指引着企业从单纯追求利润到实现全员幸福,从短期投机到长期主义,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推广和实践稻盛哲学恰逢其时,必将为企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商业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到这个学习和实践的行列中,稻盛哲学将继续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帮助人们在商业经营中找到意义和方向,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统一。这不仅是对稻盛和夫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未来商业发展的重要贡献,为构建更加美好、可持续的商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实践路径。

来源:中外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