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在城郊野河钓鲫鱼,我刚把钓箱重重放在岸边,“咚” 的一声,旁边老周就赶紧摆手:“轻点!你这一下,方圆 3 米的鱼全惊了,最少等半小时才能回来。” 我当时还不信,觉得 “鱼在水里,怎么会听见岸上的声音”,结果守了 40 分钟没口,后来轻手轻脚换了个钓位,没
上周在城郊野河钓鲫鱼,我刚把钓箱重重放在岸边,“咚” 的一声,旁边老周就赶紧摆手:“轻点!你这一下,方圆 3 米的鱼全惊了,最少等半小时才能回来。” 我当时还不信,觉得 “鱼在水里,怎么会听见岸上的声音”,结果守了 40 分钟没口,后来轻手轻脚换了个钓位,没 10 分钟就上了第一条鲫 —— 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鱼不仅能 “听见”,还比我们想的更灵敏,很多时候没口,不是鱼没来,是被我们的动静吓跑了。
很多钓友都有个误区:觉得鱼没有耳朵,听不见声音,所以在岸边随便走动、扔东西,抛竿时用力甩,钓箱蹭着地面响也不在意。其实鱼的 “听觉系统” 比我们复杂:它们没有外耳,但有藏在头骨里的内耳,能捕捉水里的低频震动;更关键的是身体两侧的 “侧线”,像无数个小传感器,哪怕是岸边跺脚的震动、抛竿时的水声,都能通过水传递给它,一旦觉得危险,立马躲进深水区。我跟老钓友王哥聊过,他钓了 20 年鱼,总结出一句话:“野钓想爆护,先学‘不发声’,鱼的耳朵比你手机还灵敏。”
先把 “鱼类能不能听到声音” 说透,不然很多人觉得静音是 “多此一举”。鱼的内耳能接收 “声音振动”,比如你在岸边说话的声音、风吹动钓竿的摩擦声,虽然在空气中传播弱,但到了水里会被放大;而侧线更厉害,能感知 “水流振动”,比如你走路时鞋底蹭地面的震动,会通过河岸传到水里,形成细微的水流波动,鱼在 10 米外都能感觉到。王哥做过个试验:在钓位旁边轻轻敲了敲石头,没几秒,水下摄像头就拍到鱼群往远处游 —— 这说明鱼不仅能 “察觉” 动静,还会立刻做出反应。
尤其是野生鱼,比养殖鱼更警惕。我上次在水库钓鲤鱼,看到水面有鱼星,刚想把钓箱往前挪一点,“咔嗒” 一声(钓箱轮子响),鱼星立马没了,等了半小时都没再出现;后来换了个没轮子的帆布包,轻手轻脚坐下,没 20 分钟鱼星又冒出来了,最后钓上一条 1 斤多的鲤。王哥说:“野生鱼在水里要躲天敌,对任何异常动静都敏感,你一个小动作,在它眼里就是‘危险信号’,宁可不觅食也会跑。”
搞懂了鱼的 “听觉”,再来说 3 个最实用的静音技巧,都是老钓友踩过坑总结的,新手照着做,渔获至少多一半。
第一个技巧:岸边 “零震动”,别让脚步吓走鱼。岸边的动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比如放钓箱、走路、扔垃圾,这些动作产生的震动,会通过地面、河岸传到水里,鱼一察觉就跑。老周每次找钓位,都是 “踮脚走”,钓箱也不直接放地上,先铺块布(或者用钓箱自带的静音垫),再轻轻把钓箱放上去:“你别小看这一步,钓箱直接砸地面的震动,能传 5 米远,铺块布能减少 80% 的震动。”
我之前犯过个错:钓了半小时没口,就站起来在岸边来回走,想看看其他钓位,结果回来后又等了半小时才上鱼 —— 老周说这是 “二次惊鱼”,第一次是放钓箱,第二次是走路,鱼得花更久才敢回来。正确的做法是:选好钓位后就别频繁走动,要拿东西(比如饵料、抄网)也轻拿轻放,别让东西掉在地上;如果要换钓位,也别从其他钓位旁边过,绕远一点,避免脚步声惊到别人窝子里的鱼。还有个小细节:穿软底鞋(比如运动鞋),别穿硬底鞋(皮鞋、登山鞋),硬底鞋踩在地上的震动比软底鞋大 3 倍,鱼更容易察觉。
第二个技巧:抛竿 “轻落水”,别让水声吓走鱼。抛竿时饵料、铅皮砸在水面的 “啪嗒” 声,是最容易惊到中层鱼的 —— 很多时候鱼在中层游,听到水声就会躲到底层,就算钩饵到底,也不敢靠近。王哥抛竿有个秘诀:“抛的时候往前送一下,让钩饵‘飘’着落水,别直接甩出去砸水面。” 具体怎么做?比如用 3.6 米竿,抛竿时先把竿梢压低,靠近水面,然后轻轻往前送,让钩饵带着线慢慢飞出去,快到窝点时,稍微往回带一点竿,减缓钩饵的速度,这样落水时基本没声音,只有轻微的 “啵” 声(甚至没声音)。
我之前抛竿总用力甩,结果钩饵砸在水面响,钓了半天没口;后来学老周 “轻抛”,没几天就有效果 —— 有次抛竿后,浮漂还没立起来,就看到水面有鱼影靠近,没 10 秒就来了个顿口,提竿是条三两多的鲫。还有个小技巧:如果风大,不好轻抛,就用 “侧抛”,别用 “正抛”,侧抛时钩饵的落水角度更平缓,声音也小;另外,铅皮别卷太硬,稍微留一点软边,落水时能减少冲击力,声音也会轻一点。
第三个技巧:装备 “减噪音”,别让小动静吓走鱼。很多小装备的噪音,比如竿梢摩擦钓箱的声音、失手绳晃动的声音、饵料袋撕开的声音,虽然小,但在安静的水边,也会惊到鱼。老周的钓箱旁边,总放着一块海绵,竿梢靠在海绵上,不会直接蹭钓箱:“竿梢是空心的,蹭在塑料钓箱上会发出‘滋滋’声,虽然小,但水里的鱼能听见,靠在海绵上就没声音了。”
我之前没注意,竿梢直接靠在钓箱上,每次风吹竿子动,都会蹭出声音,结果窝子里的鱼总留不住;后来也学老周放了块海绵,鱼在窝子里待的时间明显变长,双飞的次数也多了。还有个容易忽略的:开饵料时别用手撕包装袋,用剪刀轻轻剪(或者提前在家把饵料倒在小盒子里),撕包装袋的 “哗啦” 声,在安静的水边特别明显,鱼一听到就会警惕;另外,失手绳也别太长,垂在水里别晃动,晃动的失手绳会带动水流,鱼感觉到也会躲。
除了这 3 个技巧,还有个 “静音打窝” 的小细节:别把窝料直接往水里扔(比如酒米、颗粒),扔下去的声音会惊鱼,正确的做法是用打窝勺,把窝料轻轻舀起来,慢慢伸到窝点上方,再轻轻倒下去,让窝料 “飘” 着落水,或者用打窝器(带线的那种),把窝料送到窝点,再轻轻提起来,这样基本没声音,鱼不会被惊到。老周说:“打窝的声音最容易‘惊窝’,你要是直接扔窝料,就算窝料好,鱼也不敢来,得让窝料‘悄悄’进窝。”
现在我每次野钓,都会注意这几点:踮脚走、轻放钓箱、软抛竿、竿梢靠海绵,渔获比以前多了不少 —— 有次在小区河边,旁边钓友频繁走动、用力抛竿,钓了半天没口,我按静音技巧做,一上午钓了 8 条鲫,他还问我 “你用的什么饵料,怎么我没口你有口”,其实不是饵料好,是我没惊到鱼。
你有没有过 “刚动一下就没口” 的经历?比如走路后鱼星消失,或者抛竿响后没口?又或者你有其他静音技巧(比如用静音抄网、软底钓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更多钓友学会 “不发声钓鱼”,再也不用因为动静大空竿~
来源:江南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