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刚刚任命了一位三十岁的年轻军官为参军——蒋介石,出人意料的是,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军官并未前来就职,而是选择留在上海。
1917年7月,广州大元帅府内,孙中山正为护法运动忙碌筹备。
他刚刚任命了一位三十岁的年轻军官为参军——蒋介石,出人意料的是,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军官并未前来就职,而是选择留在上海。
当然蒋介石未去就职并不是他对这一职务不感兴趣,背后隐藏着民国初年政坛的复杂暗流与一个军事野心家的精心算计。
1906年,蒋介石首次东渡日本求学,虽未能立即进入军校,却结识了众多革命志士,后经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在辛亥革命中,蒋介石率敢死队参与光复杭州之役,二次革命期间,蒋介石在上海协助陈其美进攻江南制造局,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深受孙中山信赖。
1916年,陈其美被刺身亡,蒋介石冒险收殓其遗体,并撰写祭文道:“义弟蒋介石哭奠于英士先生之灵前”,此举使他在党内声名鹊起。
1917年夏,当孙中山召唤南下时,蒋介石正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与张静江、戴季陶等人从事证券交易。
这一时期,他的经济状况明显改善,生活颇为优渥,据蒋介石日记记载,他当时每日往来于证券行与寓所之间,收益颇丰。
面对孙中山的任命,蒋介石在7月27日致函孙中山,以“家事羁绊”为由推辞就任。
实际上,他正在观察护法运动的形势,当时南方军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阳等人对孙中山阳奉阴违,军政府财政困窘,军事力量薄弱。
蒋介石在8月间的日记中写道:“粤局复杂,各存异心,军事难有作为。”
这种判断使他选择暂时观望。与此同时,他通过张静江等人与江浙财团保持联系,继续经营自己的经济基础。
虽然未立即就职,蒋介石并未完全脱离革命活动。
1917年9月,他撰写了《对北军作战计划》和《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派人送至广州。
这些军事计划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也保持了他与孙中山的联系。
1918年3月,蒋介石终于应召赴粤,就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先后参与指挥大埔攻防战、永定攻坚战等战役。在作战中,他经常亲临前线,身先士卒,赢得了“敢战”的名声。
然而,蒋介石与粤军将领陈炯明的关系始终不睦。
他曾在日记中抱怨陈炯明“刚愎自用,不纳忠言”,仅仅几个月后,便因与陈炯明矛盾激化,蒋介石再度辞职返回上海。
这种来去自如的做法,显示了他已经具备相当的政治资本。
从1917年的这次选择,可以看出蒋介石政治风格的早期特征:第一,重视实力基础,不轻易投身不确定的政治事业;第二,善于保持多方联系,既与革命党人保持关系,又与江浙财阀往来密切;第三,懂得适时展现才能,又知道急流勇退。
这些特点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也将反复显现。
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立即南下“永丰舰”护卫孙中山,此举极大提升了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他能够出任校长,既得益于军事才能,也得益于政治上的精准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始终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在这些日记中,他既记录日常事务,也进行自我反省。
这种习惯反映出他性格中谨慎克制的一面,与他在政治决策中的精打细算相呼应。
由此可见,1917年的这次“缺席就职”,实际上是蒋介石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通过这次选择,他既保持了与孙中山的关系,又避免了过早卷入可能失败的政治运动,这种政治投机的能力,成为他后来能够在国民党内崛起的重要因素。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蒋介石的选择也反映了民国初年政治人物的普遍处境:在动荡的时局中,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忠诚与利益、冒险与稳妥。
这些两难选择考验着每一个政治人物的智慧和勇气。
历史的发展往往由无数个这样的个人选择构成,蒋介石这一决定,虽然当时看似微不足道,却为他后来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政治的走向。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等。
来源:飞鱼说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