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0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临睡前,手机一刷就是一小时?老刘今年58岁,最近总觉得心慌、胸闷,晚上怎么也睡不踏实,白天没精神、情绪也差,还总和老伴吵架。他以为是更年期到了,跑去医院一查,医生却问他:“是不是每天睡前玩手机?”
老刘一愣,心想这也算病因?医生接着解释:“你这不是更年期,是睡眠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再这样下去,心脏也会出问题。”
睡前刷手机,不只是“睡不好”那么简单,它对身体的伤害,远比你想象的深。
很多人觉得,睡前滑滑手机,放松一下没啥问题。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个习惯正悄悄偷走你的健康。
首先是扰乱褪黑素分泌。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是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的关键激素。一旦它被打扰,入睡时间延后、深度睡眠减少、夜间易醒等问题就接踵而来。
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数据显示:每天睡前看手机超过30分钟的人群,失眠率比普通人群高出32%,而且更容易出现焦虑、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再者,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心脏休息。晚上是人体副交感神经主导的时间,负责放松和修复。但刷手机会让大脑持续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长此以往,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
你有没有发现,刷完手机后,不仅没放松,反而更焦虑了?原因很简单,信息过载+情绪共振,让大脑根本停不下来。
尤其是晚上,人的情绪容易变得敏感。刷到负面新闻、别人的成功、甚至短视频里的吵架桥段,都会让你在潜意识里焦虑、愤怒、羡慕或自卑,而这些情绪都在悄悄偷走你的幸福感。
一项发表于《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的研究指出,睡前使用手机超过1小时的人,抑郁倾向风险增加40%以上,而且越晚停下手机,第二天情绪越差。
更糟糕的是,睡眠质量越差,情绪问题越重,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不要以为这只是“睡不好”的小问题,长期睡前刷手机,可能诱发的疾病清单足够让人警醒。
高血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睡眠不足,都会让血压持续偏高。
心律失常:心脏在夜晚得不到充分休息,容易出现心悸、早搏等问题。
糖尿病:长期熬夜会干扰胰岛素分泌,影响血糖调节功能。
肥胖:睡眠不足会增加饥饿素分泌,抑制瘦素,让人第二天更容易暴饮暴食。
抑郁焦虑障碍:长期缺觉+情绪波动,是心理疾病的导火索。
世界卫生组织将“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列为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行为因素之一,并呼吁公众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
有人说:“我白天太累了,只有躺在床上刷手机才觉得轻松。”但其实,这种“轻松”只是短暂的多巴胺刺激,背后是一整夜的大脑兴奋和身体负担。
就像一部手机,白天电量已经快用完了,晚上本该充电修复,你却强行让它继续运行,一边掉电一边发热,久而久之,不崩才怪。
知道伤害是一回事,能不能改掉,才是关键。以下这几点,或许能帮你戒掉“睡前手机瘾”:
设定“电子宵禁”时间:晚上10点以后,手机不要再进卧室,放在客厅充电。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如泡脚、看纸质书、拉伸放松等,让身体自然进入“休息模式”。使用“夜间模式”或护眼App:如果必须使用手机,开启护眼模式,尽量减少蓝光干扰。替代注意力习惯:养成睡前写日记、冥想5分钟等习惯,帮大脑慢慢“降温”。从“减少”开始,而不是“一刀切”:可以先从“只刷15分钟”开始,逐步缩短时间。别再拿“放松”当借口,也别再让手机偷走你的健康。真正的放松,是关掉手机,好好睡觉。睡前这一小时,是你身体和心灵的“黄金修复期”,不要再拿它换取短暂的快感。
参考资料:
[1]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睡眠指数白皮书》.
[2] 世界卫生组织.《屏幕时间与睡眠健康指南》.
[3]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2023.
[4] 国家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睡眠篇.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