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优先绘新卷 文旅赋能展新颜——会宁县推进乡村振兴见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15:53 2

摘要:春意盎然的四月,会师大地处处涌动着生机。在会宁县,从层叠的梯田到繁忙的田间地头,从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到热火朝天的产业园区,一幅以“农业优先,文旅赋能”为底色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当地干部群众抢抓农时、聚力发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根基,以生态绿化为纽带,以文

春意盎然的四月,会师大地处处涌动着生机。在会宁县,从层叠的梯田到繁忙的田间地头,从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到热火朝天的产业园区,一幅以“农业优先,文旅赋能”为底色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当地干部群众抢抓农时、聚力发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根基,以生态绿化为纽带,以文旅融合为亮点,奏响了一曲春耕生产与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春耕生产:科技赋能筑牢粮仓根基

四月的会宁,春耕备耕如火如荼。在韩家集镇的梯田上,覆膜机轰鸣作响,一条条银白色的地膜如丝带般铺展,为土地穿上“保墒衣”。“今年墒情好,加上政府补贴的地膜和良种,大伙干劲十足!”村民张顺天一边平整地块一边感慨。近年来,会宁县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改造坡耕地为梯田260.03万亩,农田基础设施和抗灾能力显著提升。

为保障春耕高效推进,全县早谋划、早行动。2025年,计划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354万亩,储备良种14.84万吨、化肥6万吨、农膜1.6万吨。同时,农机合作社的“体检”与跨区作业服务成为亮点。大沟健民农机合作社内,农机手王海兵说:“一台机械顶百人,效率高还省力。”目前,全县农机综合水平达57.7%,机械化耕作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项目建设:产业融合激活振兴动能

在杨崖集村的药材基地,挖药机与耕种机协同作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药苗的清香。“一亩药材收入6000多元,药苗成了‘金条条’。”村民李国峰笑着算起增收账。会宁县立足“1+N”产业模式,重点发展肉牛、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了6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嵌入全产业链。

白草塬镇的大棚蔬菜园区内,绿油油的上海青即将装车发往市场。“15个棚预计收入10万元,技术有指导、销售有保障。”种植户常根强信心满满地说。这样的场景在会宁并非个例,南峪川蔬菜产业园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既保障了“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生态绿化:绿满山川扮靓美丽乡村

春日的祖厉河畔,新栽的树苗迎风挺立,造林工人挥锹培土、浇水养护,一派繁忙景象。会宁县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进祖厉河生态廊道建设,通过“拆危补绿、见缝插绿”行动,打造“开窗见绿、移步换景”的美丽乡村。河畔镇副镇长曾朝德介绍:“国道247线沿线整治后,以绿挤脏、以绿治乱,环境焕然一新。”仅2025年春季,全县新增绿化面积超8000平方米,修剪行道树800棵,绿色长廊与产业路建设同步推进。

环境整治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生态效益上,更激发了村民自治热情。头寨子镇的党员干部与志愿者组成清洁队,每日清扫巷道、清运垃圾。“过去垃圾遍地,现在连孩子都知道要扔进垃圾桶。”村民卢鹏强自豪地说。通过“五清一改”行动,会宁县农村人居环境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为文旅发展埋下伏笔。

文旅赋能:美丽乡村催生“诗与远方”

四月芳菲,会宁的文旅融合正悄然升温。在草滩镇孔寨村,村民陈进文在房前屋后种满花卉,庭院变身“微花园”,吸引游客驻足拍照。依托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会宁县探索“农业+旅游”模式,打造集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

祖厉河生态廊道不仅是一条绿色屏障,更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漫步其间,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农耕文化展示区与生态景观相映成趣。与此同时,会宁县深挖“会师圣地”红色底蕴,将红色教育与田园体验结合,推出“春耕研学”“红色民宿”等特色项目,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四月的会宁,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擘画蓝图的起点。从高标准农田到智慧农机,从生态廊道到文旅融合,会宁县以“农业优先”夯实根基,以“文旅赋能”拓宽路径,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奋力前行。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丰收的期待,每一抹新绿都昭示着振兴的希望。

来源:白银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