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县博文中学是民国和日伪时期德州城里的一所初高级部兼有的完全中学。它是由当初的教会学校演化而来,1931年经山东省教育厅登记备案,成为山东省仅有的两所私立中学之一。学校曾是鲁西北方圆百里最好的学校,几次全省会考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被评为教学质量优秀的学校。从这
德县博文中学是民国和日伪时期德州城里的一所初高级部兼有的完全中学。它是由当初的教会学校演化而来,1931年经山东省教育厅登记备案,成为山东省仅有的两所私立中学之一。学校曾是鲁西北方圆百里最好的学校,几次全省会考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被评为教学质量优秀的学校。从这里,走出了侯仁之、高沂、项堃等一批著名的优秀毕业生。日军占领德州期间,学校惨遭蹂躏,被逼关闭。其发展历程却有许多值得发人深省之处。
一、清末庞庄运河边上出现洋学堂
清朝末年,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国列强纷纷争夺中国土地和资源。作为侵略者先锋队的传教士,则活跃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1865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天津分会传教士山里和医生传教士威廉,沿运河来到恩县的庞庄进行传教,并开设一所简易诊所。1886年,博恒理牧师以及他的胞妹博美瑞经山里先生介绍,也来到庞庄。他们按照传教计划,招收了几名儿童,开始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因考虑到中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儒家传统,学校从一开始就分男校和女校两部分。因学校是由教会创办,其开办学校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宗教,因此学校开设大量的宗教内容的课程。为便于人们接受教会学校以及使学校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轨,学校还聘请了3名当地儒学先生教授“四书、五经”,并设置算术、英语、生理卫生、体育等新式课程。起初,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学生是在借来的房子里上课。1887年,美国传教士卫曙光女士和孪生姊妹卫恩光来到庞庄,接替博美瑞主持女子学校的工作。男校当时以美国牧师博恒理的名字命名为博文学校,后随学校发展改名博文中学;女校先是定名“培贞阁”,后以美国传教士卫曙光的名字命名为卫氏女子中学。在校学生多为教民子女,学校为学生提供食宿及书费。学校规定女生入学必须废除缠足,已经缠足的也要放开。又加上学生学习英语、算术、生理卫生、体育等课程,周围群众称之为“洋学堂”。1887年时,又来了几位美国女教士担任教师,学校规模有了扩大,在校男生达到58人,女生也增加到20多人。格雷斯开始负责女子学校的工作。1888年,一座能容纳60人的学校建成。因人数大量增加,学生的伙食费用改为学生自带粮食,其他费用由学校承担。1900年,义和团运动首起平原、高唐、恩县一带,德英法等国传教士兴建的教堂大都遭到中国公民的冲击,惟独庞庄教堂安然无恙。后来,这里的学校、医院愈发办得红红火火。
二、津浦铁路通车引发学校北迁德州
1904年,津浦铁路正式通车,而运河水路的地位再次下降。庞庄教会正是清楚地看到了这点,所以从1904年起就在德州城南关购买土地修建大教堂。1909年,教会又在德州城东约2华里处,一个习惯上被称作“东地”的地方,购买盐碱地300亩,修建博文中学及卫氏博济医院。经过六至七年的建设,直到1916年秋,新校的教室和宿舍终于建成,学校由恩县庞庄全部迁到德县新址。同年,博文中学与美国歌仁乃乐大学建立兄弟学校关系。两校可以互派留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支援教师。由于同属教会学校,歌仁乃乐大学派来的教师,多是牧师和传教士;博文中学派往美国的留学生也都是教徒中的优秀者,有的是在燕京大学或齐鲁大学深造后的博文中学毕业生,也有的是在博文中学任教达10年以上的骨干教师。当年,学校派遣教师侯学成赴美深造;歌仁乃乐大学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了5名学生,即梅克仁夫妇、查普曼、戴克及芮义德女士来博文中学任教。
迁校后的第二年秋,运河决口,学校周围被淹。灾后,学校与与医院修建了环学校与医院的围墙。围墙高3米,下宽4米,上宽2米,周长6华里,墙外砌砖皮,内为土坡。南围墙两端各修有朝南的大门。东边的大门就是博闻中学男校区。只见深深的大院内绿树成荫,楼房高耸。在人们还在点煤油灯的时代,这里的夜晚已是电灯通明,自来水一拧即哗哗流淌。学校的大礼堂、图书馆、运动场、实验室、食堂、宿舍楼、盥洗室一应俱全。校园东南角是一片果树,春天桃花、杏花盛开,凤蝶飞舞。几年后,学校就成了德县城中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了。男校西邻是6座欧式小洋楼,分别住着美国的牧师和教师、医生。卫氏女中位于小洋楼的西边,内部建筑和博文中学基本相同,它是一个砖墙围绕的独门独院,门口有传达室,女生不能随便外出,外人一般也不允许进入。卫氏女中西邻是卫氏博济医院。这些建筑虽然从外面看是一个整体,但里面却因功能不同各自独立。
1928年,学校开始设置高中部,数、理、化课本多为英文版教科书。
1916--1926年间,美国人梅克仁(Panr Mar Eac Hron)、海尼格(Alfved
D. Herningor)、麻海如(Harold S.Matheus)先后担任校长职务,1930年后全部退出。中国人担任校长职务的有菅铎振、王景文、于巍岑、朱依仙、王元信。
三、王元信校长革除学校教会性质
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北伐革命军到达德县,在“打倒军阀”、“打倒列强”、“打倒文化侵略”的呼声中,男女2校的美籍教师纷纷逃离。1929年初,革命风潮稍稍过后,美籍教师又陆续返回学校。1929年,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即后来的德州一中)在德县成立,既打破了德县只有博文中学一家的局面,而且第十二中学的文凭是全社会承认的,这对博文中学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客观上具有很大的竞争性。博文中学已经处在危急之中,学校师生热切盼望改革。
1929年,王元信(平原县看水庄人,博文中学早期毕业生,后毕业于北京通县协和大学,回博文中学任英语、理化教员,1927年赴美国歌仁乃乐大学留学,回国后继续在博文中学任教)担任校长后,先是实行了男女合校。将原博文中学与卫氏女中合为一校,改称“博卫中学”。几年后,又改名“博文中学”。王元信校长在任期间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如逐渐减少课程中的宗教内容,加强汉文、英语和理科教学,开展文体活动,让学生学习武术,演唱京剧,允许学生开展必要的勤工俭学等。提倡教师与学生信仰宗教完全自由,教徒与非教徒一样对待,最后彻底删除教材中的宗教内容。
博文中学原是教会学校,老师学生中都有基督教徒。这个学校早期宗教活动很多,在学生中有读经班(背诵圣经),有唱诗班(唱诵主诗歌),每顿饭前要祈祷谢饭:“这些食物是主赐给……”每天早晚祈祷,星期天要做礼拜。原来教徒们是在大礼堂内做礼拜,因遭到学生的反对,礼拜活动也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
1931年,博文中学向山东省教育厅申请立案获得批准,成为正式的私立完全中学。学制与课程与公立学校一致,教材也使用全国统一的中学教材。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何思远到校讲话祝贺。学校还约请老舍先生给学生作报告,赢得了师生的热烈欢迎。学校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932年,学校参加全省会考,成绩名列第二,被评为全省教学质量优秀单位。致使德县县长以及德县商会会长、教育局局长的儿子及亲戚都来这所学校读书。
博文中学有自己的校训和校歌。
校训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校歌
美哉博文,地静风清,建筑伟大形势宏。
舟车所会,名士所经,交通便利见闻增。
文明进化,道德日兴,博闻前途愈光明。
她是社会,亦是家庭,更是全国进善旌。
副歌
今日吾等博文生,他年社会主人翁。
乘机努力,学以致用,基础巩固贡献成。
推广主义责尤重,快做民众之先锋。
利用物质,发展性灵,奋往鼓勇成使命。
博文中学这时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河北省阜城人王力全,1930--1932年在博文中学读书期间,借管理图书之便,购置大量进步书籍,传播革命思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其他进步学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到城乡宣传,组织进步青年秘密开会,宣传爱国抗日。1931年12月,他发动全校师生罢课3天,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3省,邀请沧州中学宣传队来德宣传抗日。1932年,他组织博文中学进步学生为抗议“1.28”事变举行罢课。1933年,已经毕业的他,以德县仓廒小学校长的身份,来博文中学学生中组织“读书会”传播马列主义。国文教员于巍岑(德州城东杏园村人,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曾就读于天津北洋学堂),在博文中学任国文教员达10年之久,他关爱进步学生,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他积极支持青年学生王力全进行地下活动,多次让其在自己家里举行秘密会议,有时还给进步青年提供食宿便利。吴桥籍学生刘志坚,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学生们自发捐款支持,很多人眼含热泪到车站送行。
四、学校在日军铁蹄蹂躏下被逼关闭
1937年10月3日,侵华日军占领德县城,校长王元信和一批中国教师离校,许多进步学生奔赴解放区参加抗日活动,学校被迫停办。1938年春,日伪政权同意学校恢复上课,美籍教师芮义德女士(1980年生于美国俄亥俄洲欧拍林市的一个教师家庭,1915年毕业于歌仁乃乐大学,1916年来华,任卫氏女校英语和音乐教员,1920年起任卫氏女校校长,终身未嫁,能用汉语教课,思想进步,关爱学生)代任校长。学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长,虽然困难重重,但学校还是勉强办了下来。不久,王元信回来重掌教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日美宣战。当天,日军官员闯进学校,宣布将学校关闭。日伪当局将博文中学的学生和部分教师、校产并入德县中学(即后来的一中)。校长芮义德女士被关进日军设在潍县的战俘集中营,学校成了日军营房。
学校从创办到被迫关闭,共存在55年,为社会培养毕业生2000多人。学校教职工最多时有40余人,在校生最多时达400名。
抗战胜利后,我党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于1946年6月11日将博文中学校舍和德州车站、德县兵工厂设施一起拆除。芮义德女士通过日美战俘交换,被遣送回美国。
1952年,德州市人民政府又在博文中学旧址上建起德州第二中学。
1986年5月11日,博文中学在北京召开建校百年庆祝大会,《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出了题为:《博文中学校友纪会百年校庆》的消息。美国歌仁乃乐大学也发来贺信,并派原在博文中学的美籍教师弗思儒夫妇赶来参加祝贺。
1997年,原德州市人民政府编修出版的《德州市志》,正式将博文中学载入史册。
(原载《德周刊》2013/8/16)
来源:禹贡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