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专栏《珍珠漫谈》之四:西方文化中的珍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6:36 1

摘要:珍珠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皇室贵族的专属品,17世纪之前,珍珠一直引领着全球的时尚潮流。珍珠是唯一不需要加工、自然天成的珠宝,代表着富贵、智慧、典雅。有别于钻石的艳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脱俗的气质光华。

六、西方文化中的珍珠

珍珠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皇室贵族的专属品,17世纪之前,珍珠一直引领着全球的时尚潮流。珍珠是唯一不需要加工、自然天成的珠宝,代表着富贵、智慧、典雅。有别于钻石的艳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脱俗的气质光华。

中世纪之前的珠宝配搭理念中,皇室的珠宝是经常用钻石、红蓝宝石配珍珠,皇冠上的重要珠宝通常是珍珠。1530年之后,欧洲开始了所谓的珍珠时代,许多国家立法如何使用珍珠。1612年,英国王室就立法规定:除王室外,一般贵族、专家、学者、博士及其夫人不得穿带镶有珍珠的服饰、首饰。在欧洲的10世纪,珍珠是男性的专属,主要被装饰在王冠上、国王宝座上、教皇权杖上、皇家宗教饰品上,以及剑柄上。10世纪之后,欧洲贵族妇女习惯在重大场合上用珍珠装扮自己。

古罗马时期,只有帝王、达官显贵才能佩戴珍珠,其他人严禁使用。罗马共和国早期,佩戴珍珠是绝对的时尚,经常有人从头到脚用珍珠、祖母绿装饰。古罗马科学家曾在《自然史》中提及:”仅珍珠一项古罗马帝国就需每年支付1亿银币给印度、中国、阿拉伯国家。”古罗马人喜欢将珍珠镶嵌在黄金上。波斯王室曾经也是珍珠的喜爱群体,据说,7世纪的波斯王库斯老二世,有一个纯金打造的王冠,上面镶嵌这麻雀蛋大小的珍珠!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设计制作的“圣爱德华王冠”

伊丽莎白一世与她的珍珠饰品

当年的伊丽莎白一世,买珍珠是以“褰”为单位进行购买的,珍珠耳环是其最爱,丝绸衣服上也镶满珍珠.…总之伊丽莎白时期是珍珠的风尚顶峰,帽饰、耳饰、项饰以及衣着装饰,都是以珍珠为主,再用其他珠宝来陪衬。

西方油画中戴珍珠项链的贵妇

1913年,奥地利女大公Archduchess Marie Valerie 钻石珍珠皇冠

这顶王冠被很多人称为“珍珠泪”,就是因为上面的珍珠形似眼泪,而其最著名的佩戴者就是威尔士王妃戴安娜。

欧洲十八世纪后半叶 镀金嵌珐瑯珠宝鼻烟盒台北故宫博物院

雕多色金椭圆掀盖盒(与故珐998为一对),盖镶珍珠与红色玻璃一周,内嵌画孔雀珐瑯片,以红、金、绿三色刻金箔装饰(paillon)孔雀尾,背景为刻暗花蓝色透明珐瑯以及盒侧边雕乐器与花卉纹,底亦雕花装饰,装饰图样皆左右对称。以画珐瑯风格与配色,可能为瑞士制作。

英国或瑞士约1835年 金胎画珐瑯嵌珠镶表鼻烟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八方上掀盒,盒盖四周浅蓝色珐瑯嵌珍珠为饰,中央嵌表周围亦嵌珍珠,两旁有镶钻三臂环型摆轮,盖面为蓝色透明珐瑯为地,并有红、金、绿三色刻金箔珐瑯装饰花串,盒壁、与盒底以相同手法装饰,外圈浅蓝色珐瑯,以透明蓝色珐瑯为地,长边有三色刻金箔珐瑯花边,盒的短边则以花瓶底嵌珍珠装饰。底部以刻金箔珐瑯花边,中间为花篮。就整体风格可能是瑞士制作或受其影响,有英国1835年伦敦赋税戳记。

八、结语

其实看似繁荣的珍珠贸易,更像是采珠者的噩梦。一直到宋朝时期才有了人工养殖珍珠的出现,但仍有这大部分人从事着采珠工作,其实对于这些人来说采珠已经成为了祖祖辈辈就传下来的事业,也是他们赖以生活的根本。珍珠行业已经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所看到的也更多的是它表面的光鲜,一件商品想要在市面上流通就必须有着大量的原材料,珍珠贸易所达成的成就从根上也离不开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采珠者,如果没有他们可能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都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但这些珍贵的文物背后蕴含的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的血和泪,也正是这些血和泪筑成了中国古代对珍珠的采集贸易史。希望本文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珍珠艺术品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有全面的了解。

本文藏品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馆官网及王晖等朋友的朋友圈,在此一并致谢!

石超,江苏泗阳人。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参加工作十七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和展览工作。主编《错彩镂金一浙江出土金银器》,《霓裳银装一浙江畲族服饰》等书,发表《吴越国金银器初步研究》、《浙江出土金银器概述》、《浙江省博物馆藏雕漆器》、《中国古代的螺钿漆器》、《从琴学问答看杨宗稷的琴学思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唐琴斫制工艺》、《彩凤鸣岐琴铭文解读》等金银器、漆器、古琴等研究论文十余篇。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来源:乐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