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洞天”,相信大家都会很自然想到世外高人修炼的洞府之类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玄妙之地。我们最熟知的恐怕就是孙悟空的那个“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了。那究竟什么是洞天呢?
提起“洞天”,相信大家都会很自然想到世外高人修炼的洞府之类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玄妙之地。我们最熟知的恐怕就是孙悟空的那个“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了。那究竟什么是洞天呢?
说起洞天的起源,就要提到上清派了。道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流派纷呈,上清派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上清派注重个人修行的存思法和存神法,强调师承关系。“洞天”概念正是由上清派提出来的,最早可追溯到东晋上清系的相关经典。在《紫阳真人内传》中,虽未对“洞天”作出明确的定义,但提及了“山腹中空虚,是为洞庭”等相关表述,为“洞天”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后,杨羲所撰的《茅君传》中首次出现“洞天”两字连用,并列举了地中洞天有36所,但依旧未对其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直到南朝宋齐时期顾欢汇编的《道迹经》(残篇引文见于《无上秘要》),山洞和洞天开始有了区分,这标志着“洞天”概念逐渐走向成熟。
在早期道教经典中,对洞天的记载逐渐丰富。陶弘景的《真诰》对洞天的内部结构和作用进行了详细描述。以句曲山之洞天为例,其洞墟四郭皆石,上下有石阶,内有阴晖夜光、日精之根,还有五门,让人感觉与外界无异。《真诰》还提及句曲洞天由左元放所造,其中的“阴宫”是神灵往来、推校生死之地,这使得洞天与“尸解”等道教观念紧密相连,赋予了洞天神秘的宗教意义。
元 · 王蒙《稚川移居图》
1、洞天的物理空间与非物理空间融合
从《真诰》的描述来看,洞天是利用山洞的物理空间造作而成,但又超越了普通山洞的范畴。它内部构造独特,有规整的石质结构、连接洞门的石阶,还有特殊的光源(阴晖和日精)。这些物理特征营造出一种与外界相似却又神秘的空间氛围。同时,洞天又是一个非物理性空间,它蕴含着特殊的宗教时空“阴宫”,是死后成仙的过渡场所,融合了现实与超现实的元素,体现了道教对空间的独特理解。
2、洞天与“尸解”“太阴”观念的关联
洞天与道教的“尸解”观念密切相关。“尸解”是修道之人死后成仙的一种方式,而洞天中的“阴宫”则为死者提供了复生和进阶仙位的可能。这一观念源于战国晚期开始出现的死而不亡观念,在两汉时期发展为完善的“尸解”观念。 道教中的“太阴”概念在洞天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太阴”在战国时已出现,被认为是鬼神的去处,到西汉时期,其含义进一步丰富,与四季、五行、五方相配,被赋予重生之地或时刻的意义。上清派继承了《老子想尔注》中关于人死后到“太阴”复生的观念,创造了位于山洞中的类“太阴”时空——“阴宫”,即洞天,使洞天成为承载生死转化和灵魂修炼的神圣空间
1、太阴与阴宫的重生方式差异
在道教的观念中,“太阴”和“阴宫”虽都与死者复生相关,但方式有所不同。“太阴”着重于使毁朽的形体复原,通过炼形达到形神重新统一而复生。《真诰》中记载,暂死适太阴者,肉烂血沉后,五藏可自生,白骨如玉,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复质成形,且容貌胜于生前。 而“阴宫”则侧重收魂神,让死者在此通过进阶学习,使出走的神魂重新回归身体,从而获得重生以及进阶仙位的机会。死者在“阴宫”中接受神灵的考校和指引,通过修行提升自己的等级,逐步向更高的仙位迈进。
2、地下主者在洞天的修行等级与路径
“地下主者” 是早期道教冥府系统中文职鬼官的统称,这一说法大致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时仍然存在。
陶弘景《真诰》中详细描述了地下主者在洞天中的修行等级和路径。
地下主者分为三等,第一等散在外舍,闲停无业,需按四明法修炼140年,依格得一进,始得步仙阶;第二等可成为管禁之位,如同世间散吏,同样需140年进补;第三等最为高级,可出入仙人堂寝,游行神州之乡,经过多年修炼,逐步实现棺中骨还附神气、平复如生人,最终补仙官、游广寒、入昆仑之宫。这种修行等级和路径的设定,模仿了现实世界的官僚体制,反映了道教对秩序和等级的重视,也为信徒提供了明确的修行目标和方向。
1、罗酆山的地狱考校功能
在道教上清派构建的死后世界中,罗酆山占据着重要地位。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上山下皆有鬼神宫室。人初死后,通常先诣纣绝阴天宫受事,接受“罪考吉凶”,即对生前罪恶的考校。这一过程源于早期道教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中“思过”治病的理念,将个人的道德行为与神灵的惩罚联系起来。在罗酆山,罪恶较轻者有机会通过修行进化为“地下主者”,从而脱离罗酆山,升入洞天继续修行。
2、洞天在进阶序列中的过渡作用
洞天作为死后成仙进阶序列中的重要一环,承接了罗酆山的修行成果。从罗酆山转化而来的地下主者,在洞天中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修行。他们通过在洞天中的修炼,使魂魄回归身体,逐步提升自己的仙位。洞天中的修行环境和规则,为死者提供了一个净化和提升的空间,是连接尘世与仙界的关键过渡场所。
3、天界作为终极目标的象征意义
天界是道教修行者死后成仙的终极目标,代表着完美、永恒和神圣。经过在罗酆山的考校和洞天中的修行,修行者最终的归宿是升入天界,成为仙人。天界象征着超越尘世的束缚,获得永恒的生命和超凡的能力,是道教信仰中最崇高的境界。这种死后成仙的进阶之路,体现了道教对生命超越和精神升华的追求,激励着信徒通过修行不断提升自己,以达到天界的神圣境界。
仇英《玉洞仙源图》
1、洞天与中国古代山岳崇拜的渊源
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高的神圣地位,是仅次于天和地的神圣空间。《山海经》通过描绘五方之山的诸神、物产来安排山神祭祀,体现了古人对山岳的敬畏和崇拜。西汉时期,逐渐建立起祭祀五岳的国家祭祀制度,借助山来与天神沟通,以彰显政权的合法性,这一传统被后世各朝代继承。 上清派将冥府空间设置在山中,构建“洞天”,正是受到这种山岳崇拜传统的影响。山的高耸使其接近天空,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理想场所,同时也为死者死后向仙的过渡提供了便利,体现了道教对天地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神圣空间的独特构建。
2、司马承祯和杜光庭对洞天整理的差异与影响
唐代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并序》中,首次整合上清派之前对洞天的论述,给出了“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的完整目录,明确了每一洞天的位置与主理神仙和真人。他的整理基本继承了上清派的传统,使洞天的体系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 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延续了“十大洞天”和“三十六洞天”的说法,但从综合南北道教、方术传统的立场出发,对部分洞天的位置、主理者重新进行了谱系安排。他将司马承祯提及的仙人基本换成了实际存在的道人,增加了北方的地点和主理者,呈现出与司马承祯不同的知识立场。这一整理弱化了洞天作为冥府的意义,使其逐渐转变为道教各派始祖传道和修行的场所,对后世道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洞天”作为道教独特的概念,承载着道教的生死观、修行观以及对神圣空间的独特理解。“洞天” 融合了古代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地理观念,妥妥的 “文化大杂烩”。一开始,它是道教修行者追求死后成仙的过渡性冥府空间,充满了神秘色彩,感觉就像连接人间和仙界的秘密通道。但后来,它慢慢变成了大家认知里的修行场所,内涵和功能都发生了大变化。这背后,其实是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果。
洞天山堂
来源:东街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