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英雄路系列】访“香港抗日第一家”,忆四姐弟烽火岁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06:30 1

摘要:编者的话:1941年香港沦陷,在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为铭记这段抗战历史,香港民间团体近年发起“沙头角抗战文物径”计划,将香港诸多抗战历史遗址串联起来。“沙头角抗战文物径”分A、B两段,A段起点为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派记者 冯学知】编者的话:1941年香港沦陷,在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为铭记这段抗战历史,香港民间团体近年发起“沙头角抗战文物径”计划,将香港诸多抗战历史遗址串联起来。“沙头角抗战文物径”分A、B两段,A段起点为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原罗家大屋),终点为鹿颈村;B段起点为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终点为九担租村。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前往A段的罗家大屋,听罗家后人、现任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馆长黄俊康讲述罗氏一家的抗日事迹。

罗汝澄(左)

在靠近深港边界的沙头角石涌凹,矗立着香港第一间集中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港历史贡献的纪念馆——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这座纪念馆由建于1930年的香港三级历史建筑物罗家大屋改建而成。1941年香港沦陷后,当地不少人家全家投入抗日,沙头角的罗家是其中的代表。罗氏家族先后有11人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斗争,其中黄俊康的母亲罗许月、大舅罗雨中、二舅罗汝澄、三舅罗欧锋在战火中成长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骨干,罗家被誉为“香港抗日第一家”。

1938年起就投身抗日救亡

罗家大屋由五间并排相连的传统房屋组成,原本斑驳的外墙已修葺一新,《环球时报》记者站在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门外,面前是一组雕塑。最左边的小战士满脸稚气,小战士旁边站着一名手捧文件的女战士,一同和女战士站在中间的是一位指挥员,他手持望远镜向远处眺望,最右边的是戴着眼镜的机枪手,他保持着下蹲警戒状态。雕塑后面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楼,这里就是罗氏家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曾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重要活动据点。纪念馆内部按照“香港抗战的中流砥柱港九大队”和“香港抗日一家人”两部分布展,展出内容以历史图片、文字介绍和当年相关物品的仿制品为主。

现任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馆长黄俊康是罗许月的儿子,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罗氏家族自清代即定居于沙头角一带。由于地处偏僻,谋生艰难,罗家人很早就开始出洋谋生。到1930年,到巴拿马经商积累了一定财富的罗奕辉回乡置田买地,在沙头角石涌凹建造新屋,也就是现在的罗家大屋。

罗奕辉育有四女三男,长子罗雨中、次子罗汝澄自1938年起就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12月,日军炮火烧到香港后,罗汝澄奉命带领东江纵队前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派出的武工队进驻沙头角,开辟根据地(罗汝澄后担任港九独立大队副大队长)。罗雨中则在沙头角南涌成立港人组建的第一支民兵队伍——人民联防队,捡取英军溃退时遗下的枪支弹药。

1942年2月,港九独立大队在香港西贡黄毛应村成立,得到香港各界民众的支持。沙头角是内地与港九新界往来的通道,在港九独立大队沙头角中队的活动范围内,同时靠近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的活动基地大鹏湾。沙头角的罗家大屋前望海后靠山,成了游击队重要的交通和补给站。为方便工作,罗家在此开了粮油店做掩护。罗家次女罗许月1944年被任命为港九独立大队大队部交通站站长,负责情报传递、干部接送和物资转运。

罗家人选择抗日放弃移民

黄俊康表示,当时他的三个舅舅都是大学生和高中生,原本要去巴拿马继承家业,护照都办好了,最后还是选择抗日放弃了移民。1941年,17岁的罗家三子罗欧锋,直接中断高二学业,到内地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任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中队长,曾孤身一人在海上打死打伤5名日军。

罗欧锋的妻子欧坚(原名朱韫贞)出生在富裕家庭。据2022年出版的《港九大队志》记载,日占期间,欧坚15岁到内地参加游击队,16岁时利用亲属关系打入敌人内部,以“朱木兰”之名潜伏于沙头角区役所,做收发文件、加盖印章的文书工作。

不少罗家后人曾问父辈,当年生活条件不错,为何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加入共产党抗日?罗汝澄的女儿罗凯婴这样回忆父亲的回答:他们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看到了英国人怎样统治香港,也看到了国民党怎样腐化、奴役人民,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

每年收费1港元出借罗家大屋

日占期间,港九独立大队至少有115名烈士为保卫香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铭记并传播港九独立大队历史,2017年,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等团体发起筹建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罗家大屋是港九独立大队的活动基地及交通站,也是香港本地现存的少数见证香港抗战历程的建筑物,所以人们建议在罗家大屋设置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罗家后人决定以每年1港元的象征性收费,将大屋提供给纪念馆永久使用。在各爱国团体和学者的努力下,纪念馆历经5年的筹办于2022年落成开幕。

黄俊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以民间力量办抗战纪念馆,是极为不易的。黄俊康为纪念馆的筹建倾注了大量心血,广泛宣传游说,带头筹集了2000多万港元资金。他不仅为搜集展品四处奔走,还主持罗家大屋的修缮和运营,让经过90多年日晒、风吹、虫蛀而随时可能倒塌的旧屋重获新生。

至2025年7月31日,纪念馆的参观人数已逾9.6万人次,绝大多数是年轻人。黄俊康希望抗战纪念馆能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这段在香港真实发生的历史,让大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来源:环球网国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