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堂前传薪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05:40 1

摘要:坐落在天津旧城鼓楼南西侧的问津书院,是清代津门六座书院中最负盛名的一座,其规模和影响在三取、辅仁、会文、稽古、集贤等几大书院中名列榜首,它的兴建沿革颇能体现古代天津的书香文脉。

转自:天津日报

坐落在天津旧城鼓楼南西侧的问津书院,是清代津门六座书院中最负盛名的一座,其规模和影响在三取、辅仁、会文、稽古、集贤等几大书院中名列榜首,它的兴建沿革颇能体现古代天津的书香文脉。

关于问津书院的始建时间,文献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747年,如《天津政俗沿革记》所载:“乾隆十二年长芦商人査为义呈输城内鼓楼南废宅地址,运使卢见曾捐资建作书院,造屋五十九间。”另一种说法是1751年,如《重修天津府志》所载:“乾隆十六年长芦盐商査为义施地,盐运使卢见曾建屋五十九间。”《重修天津府志》的依据是卢见曾撰写的《问津书院碑记》。因卢是修建书院的当事者,他所提供的情况不可能不准,故笔者以为,问津书院的始建时间以清乾隆十六年较为可靠。卢见曾为官盐运使,又是位学者,爱才好客,交往名士甚多,他认为天津乃“百川朝宗之地”,而书院“阙焉未兴”,很想在天津建一书院,只是苦于无地。急公好义的水西庄査氏三兄弟中的老二査为义得知此事后,遂告于卢:“家有废宅在运署之西南隅,其地高阜而面阳,形家以为利建学。”无偿将旧居捐出。报呈直隶总督方观承、长芦盐政高恒后,经过一年的修建,书院正式落成。计造屋59间,其中部为讲堂,前为门,后为山长书室,环之以学舍,共花费白银2400多两。书院隶属于长芦都转盐运使司,山长束脩、应聘者酬报、杂役食用及其他花销,均由运司“闲款生息”项内支给。直隶学政钱陈群题学堂额曰“学海”。书院以“延师选士”“肄业讲学”为己任,建立伊始就以“泛海问津”勉励学子。且重制义,把制义看作进入孔子圣域之津伐。书院活动内容以考课为主。卢见曾不但创立该书院,而且“日集诸生课之”。《津门纪略》卷四记载:问津书院“每月课生堂二次,课期按初二、十六两日。官斋分课,各延山长评定甲乙。膏奖由运库支发”。书院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长芦盐运使嵇承志重修;嘉庆六年(1801)由众商人出资重修;光绪二年(1876),长芦盐运使如山在书院内增设学海堂,开经古课。经古课一次发十题,以五艺为限,十日为期。这是该书院有别于天津其他书院的一大特色。

问津书院之所以为学界所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历任山长的学识及影响。据《重修天津府志》载:天津道董承勋乾隆十六年莅任,曾“聘名进士吴联珠主讲问津书院……文风蒸蒸日上,登贤书,捷南宫者接踵焉”;天津知府金文淳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到任,“崇尚文士,惠政甚多。罢官后主讲问津书院,课生童如弟子”。此外,安徽桐城人姚范(1702—1771),浙江会稽人、《越缦堂日记》作者李慈铭(1830—1894)等一些著名学者亦先后担任山长。

问津书院并非仅仅是为科举进身提供的场所,更是学者生徒探讨学问、增进知识的圣地。建院之初这里就有“宵雅肄三”,颇具学术研究之风。清光绪八年(1882),书院内开设官书局,悬挂书目,照原价出售,士子们争相购取,使学风更加浓厚。庚子之役,书院因兵祸被毁,唯讲堂三间未损。厨丁王恩荣将山长李嘉瑞补书的“学海堂”匾摘下藏匿起来,方免遭劫难。次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刘坤一主张,下令将书院尽改学堂,问津书院遂改为民立小学堂。后历经沧桑,先后改为多所中小学。

旧时的问津书院早已废弃,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确为天津培育了一代代学子。同治年间天津诗人华鼎元《津门征迹诗》有云:“儒家衣钵孰传薪?学海堂前教诲频。不薄程朱尊马郑,先生只合作调人。”写的正是问津书院。《天津县新志》的作者高凌雯称:“人才多出其中”,也是指问津书院;而他自己也曾在此受业。问津书院作为封建时代较为知名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对清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对津沽地方文化的提振,都曾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