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都制的历史使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11:36 1

摘要:隋唐是典型的两都制,将政治中心东移,这和当年的北魏一样,代表一个区域型军事集团开始向天下型的正统王朝过渡,而隋唐长安—洛阳两都制的格局却是从北齐和北周时期各自的两都制演化而来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北齐和北周时期的两都制是由战争的需要、文武矛盾、胡汉矛盾和新兴势

文 / 子玉

隋唐是典型的两都制,将政治中心东移,这和当年的北魏一样,代表一个区域型军事集团开始向天下型的正统王朝过渡,而隋唐长安—洛阳两都制的格局却是从北齐和北周时期各自的两都制演化而来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北齐和北周时期的两都制是由战争的需要、文武矛盾、胡汉矛盾和新兴势力与旧势力的博弈所决定的。

532年,高欢击败尔朱氏占据了邺城,在其地置大丞相府,同时在洛阳拥戴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此时,北魏已经形成了以高欢控制的邺城和以孝武帝所在的洛阳为中心的两个政治中心。

同年,高欢在占据晋阳之后又将大丞相府迁移至晋阳,北魏又进一步形成洛阳—晋阳两个政治中心的新格局。

至于高欢为何将大丞相府迁移至晋阳,最主要的考虑是,高欢继承了尔朱氏的六镇武力,而晋阳又是六镇武力的集聚地,将大丞相府设在晋阳,高欢就可以牢牢地掌控六镇武力以维护自己的权力。

另外,将大本营设在晋阳也是出于战争的需要,晋阳无论是抗击北方的胡人还是与关陇的宇文泰集团作战都是最佳之地。

当然,晋阳作为传统的用武之地,武德充沛,战马资源充足,高欢立足于此,也可以维持鲜卑将士的武力基因。

更重要的是,高欢将大本营设在晋阳可以维护自身势力的独立性,不至于被朝廷的旧势力所分化瓦解。

也就是说,高欢一方面尊元氏为帝以证明自身的正统性,一方面又将晋阳作为大本营以维持自身的独立性,准备以最低成本完成由元氏到高氏的权力过渡。等于是复制了曹操当年的做法。

为了彻底让孝武帝成为被己所控制的傀儡,高欢又计划将国都迁至邺城,但这却造成了孝武帝的强烈反对,双方终于兵戎相见,最终导致了孝武帝投奔宇文泰,宇文泰在关陇创建西魏政权的结果。

无奈,高欢只能拥护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随之强行迁都邺城。东西魏的格局正式形成。

只是,高欢虽然将国都迁至邺城,将孝静帝彻底架空,但也并没有放松对邺城的控制,因为,邺城毕竟是旧势力所在地,且孝静帝身边围绕着以汉人为主力的文官集团,新旧矛盾、文武矛盾和胡汉矛盾必然让对方的关系相当紧张。所以,高欢就以长子高澄为京畿大都督坐镇邺城监视孝静帝君臣,而自己则是频繁往来于邺城和晋阳之间,统筹东魏的政治和军事。

东魏正式形成了邺城—晋阳两都制的新格局:晋阳代表新兴的军事集团,主力是以高欢为中心的六镇武力;邺城代表北魏的旧势力,主力是以孝静帝为中心的元氏宗亲和汉人大臣。

也就是说,东魏两都制的格局其实就是文武、胡汉分治,新旧对立,典型的以军事控制政治

546年,高欢去世,高澄在晋阳就任大丞相,让其弟高洋以京畿大都督的身份坐镇邺城。还是以高氏核心人员分控晋阳和邺城的模式。

请注意,无论是在东魏时代高氏继承大丞相之职,还是在高洋代魏建齐之后高氏诸帝举行登基仪式,都是在晋阳进行。这就说明,高氏首先继承的是晋阳武力,然后以武力控制邺城政治,六镇武力始终是高氏的核心。

六镇武力始终是高氏的核心 图源/网络

所以,当高澄在邺城被刺杀之后,高洋就在第一时间赶往晋阳就任大丞相,就是为了及时掌控六镇武力,而掌控了六镇武力就等于是掌控了东魏政治。

经过高氏两代三人约十五年的过渡,旧势力已经基本被消化、瓦解,所以高洋就准备彻底代魏,建立以高氏为核心的新王朝,将政治和军事进行统一。

这里多说一点,高洋称帝的仪式是在邺城举行的,因为,高洋称帝遭到了娄太后和部分鲜卑勋贵的反对,加上要在邺城举行禅让仪式,所以高洋就只能在邺城即位。

虽然高洋以称帝的方式将政治和军事进行了统一,但北齐此时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却依旧存在,典型就是,鲜卑武力和汉人文官的严重不兼容,所以,北齐依然是两都制的格局:晋阳代表鲜卑武力;邺城代表以汉人精英为主力的文官集团。

文武矛盾、胡汉矛盾是北齐的主旋律。高洋称帝唯一解决的只是新旧矛盾。

基于此,高洋在罢除相国府之后就以骑兵、外兵两曹各立一省,保留了晋阳的军事功能,依旧以晋阳的军事控制邺城的政治。

当高洋去世之后,北齐的文武、胡汉矛盾就一朝爆发,以杨愔为首的汉人大臣试图让常山王高演和长广王高湛随同皇太子前往邺城即皇帝位,然后诛杀高演和高湛,彻底掌控北齐政治。

由此可见,东魏时代因为新旧势力,和胡汉、文武所导致的矛盾又进一步演变为高氏内部的矛盾,且依旧是围绕两都所展开。

只是,杨愔却被高演和高湛所杀,然后高演以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的身份坐镇晋阳,控制了晋阳武力,而高湛则是以太傅、京畿大都督的身份控制邺城政治。

还是东魏时期文武对立的格局,只是此时的主演全部换成了高氏而已。

由于高演掌控了晋阳武力,所以其颠覆皇权就只是时间问题,最终,新帝被废,高演即皇帝位,是为孝昭帝。而高演也是在晋阳举行的登基仪式。

不过,高演即位只有一年就去世了,其帝位由弟弟长广王高湛所继承,是为武成帝。当时,高湛的登基仪式也是在晋阳所举行。包括565年,高湛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的仪式也是在晋阳举行。

由此可见,高氏的皇权事实上是在鲜卑勋贵的承认下所进行的,鲜卑武力始终是北齐皇权的重要支撑

既然鲜卑武力的独立性极强,所以北齐两都制的格局只会更加明显,而北齐也很难摆脱区域性军事集团的属性。

直到灭亡前夕,后主都是在邺城和晋阳之间往返,频繁在军事和政治业务中切换,直到被北周所灭。

不过,两都制也确保了北齐对山西和河北两大地缘的牢牢控制。

和北齐一样,北周虽然没有明显的两都制格局,但其实还是文武分立,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分处两地。

众所周知,西魏的国都设在长安,但宇文泰却在同州建立了霸府,之所以如此,一是为了应对和东魏、北齐之间的战争,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关陇军事集团的独立性,以时间为杠杆慢慢消化长安的政治势力。

据史书记载,从538年开始,宇文泰“还同州”的记事明显增多,这就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的推断。

宇文泰在同州建立了霸府 图源/剧照

北周建德五年(576),武帝宇文邕正式开启了灭齐之战,并于当年攻克了晋阳,将晋阳的兵家四万余户迁往关中。次年(577),攻克邺城,在其地置相州六府。

请注意,此时的相州六府严格意义上算是朝廷的派出机构,由朝廷直接管理。

也就是说,统一后的北方形成了长安和邺城两个政治中心。

大成元年(579),宣帝宇文赟又在洛阳建造洛阳宫,将相州六府迁移至洛阳,称东京六府。北方正式形成了长安和洛阳两个政治中心的格局。虽然当时的洛阳并未被赋予政治中心的含义,但从其统辖置于河北、河南、山东的七总管就可以看出,洛阳正是北周治理华北的政治中心。

等于说,隋唐时期长安—洛阳两都制的格局在北周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

由于同州已经失去了战略意义,所以那里的兵力就被调回关中,长安此时实现了军事和政治的统一,正式成为关陇集团的大本营。

看懂了北周的政治格局,我们也就能理解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洛阳的功能进一步升级,以更好地控驭关东和江南之地。

同时,这也是政治的需要。因为,关陇集团是一个区域性的军事集团,其立足长安就始终无法摆脱区域性、军事性的特点,而隋朝当时已经完成了天下的统一,如果继续以区域性的军事集团来控驭天下,就显得有点不合理了,必须借助洛阳文化、政治高地的作用来更好地控驭天下,将大隋升级为传统意义的大一统王朝。

这才是隋炀帝营建东都的意义所在。

这和北魏当年迁都是一个道理,北魏在完成北方的统一之后,为了升级王朝的政治属性,与南朝争夺正统的地位,于是就将国都由用武之地平城迁到了文化和政治高地洛阳。

而长安就是隋朝的用武之地,隋朝要想控驭天下,也必须将政治中心东移至洛阳。

所以,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绝对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想摆脱关陇贵族的控制,如此看隋朝政治中心的东移,格调还是有点小。

只是,隋炀帝的失误之处却在于抛弃了关陇贵族、抛弃了大隋所赖以支撑的关陇武力,最终导致大隋二世而亡。

基于此,唐朝就调整了做法,将洛阳作为东都,然后在东都和长安之间流动办公,既升级了政治,又照顾了其赖以支撑的关陇武力。

文武并重,才是大唐能够切入盛世的最主要原因。不过,这一切都是历史经验的积累。

所以,要想看懂隋唐时期的两都制就必须从东西两魏和北齐、北周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